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眼鏡蛇


眼鏡蛇最明顯的特徵是其頸部皮褶。該部位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嚇對手。事實上很多蛇都可以或多或少的膨起頸部,而眼鏡蛇只是更為典型而已。眼鏡蛇的顏色多樣,從黑色或深棕色到淺黃白色。與無毒蛇不同,毒蛇的尖牙不能摺疊,因而相對較小。多數眼鏡蛇體形很大,可達1.2-2.5米長。
Cobra是「蛇」的葡萄牙語稱謂,起源於拉丁語。當16世紀葡萄牙航海家到達非洲和南亞,他們發現了眼鏡蛇並將其命名為「capelo」或者「膨頸蛇」,隨之此名稱流傳入西班牙語法語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
眼鏡蛇依靠神經性毒液殺死獵物。神經性毒液可阻斷神經肌肉傳導,因而出現肌肉麻痹而致命。
眼鏡蛇的天敵包括灰獴和一些猛禽:獴速度取勝直接嚼食眼鏡蛇頭部,但是在搏鬥過程中眼鏡蛇也會咬到獴,獴因此昏厥數小時後能自體排毒無事醒來,但少部份也會被眼鏡蛇吞噬。

[編輯] 分類
最常見的眼鏡蛇為印度眼鏡蛇(Naja naja),產于印度次大陸,常常被用於印度蛇藝。產于巴基斯坦和北印度的黑眼睛蛇為其一個亞種。
另一個常見品種是單眼鏡蛇(Naja kaouthia),分佈在亞洲。
除了牙咬之外,射毒眼鏡蛇(Spitting cobra)可以將毒液噴射到較大動物的眼睛里而使其暫時失明。如果清洗及時,一般不會造成永久性傷害。
眼鏡王蛇是食蛇的,其食物幾乎完全為其他蛇類,包括毒蛇。偶爾捕食小型齧齒動物鳥類。僅在被激怒或生存受到威脅時攻擊人類。被其咬傷不經醫治的活人可在半小時之內死亡。眼鏡王蛇可達5.2米長,為世界上最大的毒蛇。

[編輯] 毒液
眼鏡蛇毒液為高危性神經毒液。被眼鏡蛇咬傷是致命的,需要立即進行專業處理。早期癥狀包括眼瞼下垂,復視,吞咽困難,暈眩,繼而逐漸出現呼吸肌麻痹。
眼鏡蛇咬傷的一般醫治辦法為使用抗蛇毒血清,並可能需要做人工輔助通氣(例如氣管插管術)直到毒液降解,病人可以自主呼吸。如醫治無效病人多於咬傷之後6-12小時死亡。死因多為呼吸麻痹(例如膈肌麻痹)而窒息。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大象

象是目前世界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屬於長鼻目,只有一,即象科,非洲象屬亞洲象屬,非洲象有兩種:普通非洲象(也叫熱帶草原象或灌木象)和非洲森林象,亞洲象只有一種(也叫印度象)。廣泛分佈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亞東南亞以至中國南部邊境的熱帶亞熱帶地區。
象的妊娠期為22個月,剛出生的小象就有100千克重,需要8-14歲才能達到性成熟。據報導1974年安哥拉獵殺的最大的象有13.5噸重。
象皮厚毛少,鼻與上唇愈合成圓筒狀長鼻,兩個上頜門齒大而長,就是所謂的「象牙」,口中一般每側有三個前磨牙和三個後磨牙,食用高纖維的食品,樹葉、草類等,磨牙並不是同時長出,現存的磨牙磨損後,新的磨牙才長出來,所以如果最後一顆(第六顆)磨牙大約在60歲以後磨損後,老象可能死於營養不良,如果繼續飼餵磨碎的食品,它有可能繼續活下去。亞洲象屬只有一種,也叫印度象,分佈在南亞東南亞,鼻端有一個指狀突起,雌象沒有象牙,即使是雄象也有一半沒有象牙或象牙很小,耳朵比較小、圓,前足有5趾,後足有4趾,共有19對肋骨(其中蘇門答臘亞種有20對,但比非洲象少一根),頭骨有兩個突起,背拱起。性情溫和,比較容易馴服。過往可再分4個亞種:印度象、錫蘭象、馬來西亞象及蘇門答臘象。
非洲象有兩種,最常見的是普通非洲象,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陸地動物,耳大下部尖,不論雌雄都有長而彎的象牙,前足有4趾,後足有3趾(趾數比亞洲象少一個),共有21對肋骨,背部平,長達6-7.3米,高達3-4米,重達10噸。性較凶猛,尤其是孤獨的雄象更為凶猛,不易馴服。
另一種非洲象是瀕臨滅絕的森林象,個較小,一般不超過2.5米高,耳圓,下頜骨長而窄,前足有5趾,後足有4趾,和亞洲象相同,象牙小而直,質地更硬。最近根據基因分析證實和普通非洲象不是同一種。
此外還有幾個亞種,馬來西亞有一種亞洲象亞種——侏儒象,個頭更小。納米比亞有一種非洲象亞種——沙漠象,足下肉墊變大,更適應缺水的生活,非常知道節約用水,而且會在沙漠中尋找水源。
在古代尚有體形更大的長毛象——猛獁象,現在已經滅絕,不過經常在北方西伯利亞的凍土地帶出土尚凍結的猛獁屍體。習性
象由於毛少,容易生皮膚病,所以需要經常洗澡或做泥浴,象皮厚,有皺摺,有的皺摺紋路深達十幾厘米,皮膚淺灰色,由於洗泥浴有時看起來好象是泥土的紅棕色,褐色眼睛長眼毛,有一種罕見的白化象,白象眼睛一般是藍色。
象的耳朵很大,有豐富的血管以便散熱,尾巴不長,頂端有毛刷。
象是草食性動物,一天要有16個小時用來採集食物,它們的消化系統效率不高,只有40%的食物可以被吸收,一天一隻成年象可以吃進30到60千克食物,但60%被排泄出去了。
大象每天可以排出接近35千克的糞便,兩天的糞便便足夠把一個成年人浸沒。千萬別站在大象的尾部以防突如其來的糞便弄傷頭部。部份科學家嘗試利用大象的糞便用作燃料,也有部分科學家用作造紙。
象在正常時每天要走3到6千米去覓食,但迅速奔跑起來也能達到每小時36千米的速度。
大象交配並沒有真正性行為,進行體內射精。陰莖只在陰道口射出約3公升的精液,精子必須從陰道口慢慢爬進陰道,最後到達輸卵管與卵子會合,這段路程非常漫長,須歷經2公尺左右。而小象在母向體內孕育18個月後才會分娩出來。每胎只產下一頭小象。
其實「大象怕老鼠」,只是個以訛傳訛的說法。有科學家進行實驗,大象對腳底下亂竄的小老鼠,根本毫不在乎。不過,科學確實證明,大象會怕蜜蜂,多數象群只要聽到蜜蜂的「嗡嗡」聲,就會呈現害怕、想逃跑的反應。科學家推測,這可能是因為大象曾嚐過蜂螫的痛苦,外加牠們的學習能力很強,很快就知道這種小東西不好惹!

[編輯] 用途
亞洲象在南亞國家經常被馴服用來役使,在交通不便的森林地帶搬運木材等。
古代也訓練作為戰象,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進攻印度時就是被他們從沒有見過的戰象擊敗了。後來迦太基漢尼拔將軍越過阿爾卑斯山進攻羅馬時也使用了戰象。漢尼拔使用的象可能是現在已經滅絕了的北非種象。據元朝史料記載,忽必烈汗在與其弟阿里不哥海都爭戰時,亦曾驅駕白象指揮戰事[1]

[編輯] 象牙
由於象牙可以製造珍貴的工藝品,象經常遭到偷獵者的襲擊,作為大型動物,它的生育周期較長,因此非常容易滅絕。目前各國為保護象已經禁止象牙交易。中國的法律也已經規定禁止象牙交易和繼續生產象牙製品。

[編輯] 象與歷史文化
象在古代中國多是南方鄰國進貢的禮品,皇家多馴養象用來在典禮時顯示威儀。
泰國,象是國家象徵。泰國很多的府徵都有象的圖案。相傳白象古時泰北的蘭納泰王朝帶來幸運,自此成為泰國的國寶。泰國皇室勳章最高級的是皇家白象勳章。現在泰國用象來當計程車。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食人魚

食人鯧(Piranha)俗名水虎魚、食人魚,是南美洲食肉的淡水。它們通常15—25厘米(6—10英寸)長,雖然有時發現有長度達到40厘米的。食人鯧具有尖利的牙齒(能夠輕易咬斷用造的魚鉤或是一個人的手指),非常凶猛,一旦發現獵物,往往群起而攻之。可以10分鐘內將一隻活牛吃剩一排白骨。當地人用它們的牙齒來做工具和武器。亞馬遜河蓋亞那河巴拉圭河、等河流是食人鯧經常出沒的場所。
不過最近有研究[1]表明,有些種類的食人鯧,譬如布蘭氏鋸脂鯉(Serrasalmus brandtii)和納氏鋸脂鯉(Pygocentrus nattereri,又名食人鯧、紅肚食人鯧、食人魚)並非完全肉食。除了魚之外,它們多多少少也吃些草類食物。食人魚
學名:Pygocentrus nattereri (Serrasalmus nattereri)
英名:Red piranha
分佈:安地斯山脈以東、南美洲的中南部河流;巴西、圭亞那的沿岸河流。在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蓋亞那、巴拉圭、烏拉圭、秘魯及委內瑞拉有發現的紀錄。
食人魚(又名食人鯧)棲息在主流、較大支流,河寬甚廣、水流較湍急處。成魚主要在黎明和黃昏時覓食,以昆蟲、蠕蟲、魚類為主,但其有些相近種只吃水果和種子。活動以白天為主,中午會到有遮蔽的地方休息。
成熟的食人魚雌雄外觀相似,具鮮綠色的背部和鮮紅色的腹部,體側有斑紋。有高度發展的聽覺。兩顎短而有力,下顎突出,牙齒為三角形,尖銳,上下互相交錯排列。咬住獵物後緊咬著不放,以身體的扭動將肉撕裂下來,一口可咬下16立方公分的肉。牙齒的輪流替換使其能持續覓食,而強有力的齒列可引致嚴重的咬傷。
繁殖期時會將卵產在水中的樹根上,卵具黏著性。一次可產上千顆的卵。親魚會有護卵的行為,受精卵在9~10天之後孵化。河水的氾濫情形會影響其繁殖的成功率。
食人魚常成群結隊出沒,每群會有一個領袖,其他的會跟隨領袖行動,連攻擊的目標也一樣。在乾季時,水域變小,使得食人魚集結成一大群,經過此水域的動物或人就容易受到攻擊。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血的氣味是引發大群食人魚攻擊的主因,但也有人認為是受傷動物所造成的噪音和水花引起它們的注意。
近,一種名為“食人魚”的南美魚類在廣州、南寧、瀋陽、成都等我國多個大城市的寵物市場熱賣,各地的相關管理部門與生態專家對此如臨大敵。“食人魚”真的會吃人嗎?生態專家為何提醒人們當心“養魚為患”?它們又是怎樣從遙遠的南美亞馬遜河流域流入我國的?記者日前在廣西、廣東兩地對此進行了一番探查。 食人魚
學名:Pygocentrus nattereri (Serrasalmus nattereri)
英名:Red piranha
分佈:安地斯山脈以東、南美洲的中南部河流;巴西、圭亞那的沿岸河流。在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蓋亞那、巴拉圭、烏拉圭、秘魯及委內瑞拉有發現的紀錄。
食人魚(又名食人鯧)棲息在主流、較大支流,河寬甚廣、水流較湍急處。成魚主要在黎明和黃昏時覓食,以昆蟲、蠕蟲、魚類為主,但其有些相近種只吃水果和種子。活動以白天為主,中午會到有遮蔽的地方休息。
成熟的食人魚雌雄外觀相似,具鮮綠色的背部和鮮紅色的腹部,體側有斑紋。有高度發展的聽覺。兩顎短而有力,下顎突出,牙齒為三角形,尖銳,上下互相交錯排列。咬住獵物後緊咬著不放,以身體的扭動將肉撕裂下來,一口可咬下16立方公分的肉。牙齒的輪流替換使其能持續覓食,而強有力的齒列可引致嚴重的咬傷。
繁殖期時會將卵產在水中的樹根上,卵具黏著性。一次可產上千顆的卵。親魚會有護卵的行為,受精卵在9~10天之後孵化。河水的氾濫情形會影響其繁殖的成功率。
食人魚常成群結隊出沒,每群會有一個領袖,其他的會跟隨領袖行動,連攻擊的目標也一樣。在乾季時,水域變小,使得食人魚集結成一大群,經過此水域的動物或人就容易受到攻擊。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血的氣味是引發大群食人魚攻擊的主因,但也有人認為是受傷動物所造成的噪音和水花引起它們的注意。
近,一種名為“食人魚”的南美魚類在廣州、南寧、瀋陽、成都等我國多個大城市的寵物市場熱賣,各地的相關管理部門與生態專家對此如臨大敵。“食人魚”真的會吃人嗎?生態專家為何提醒人們當心“養魚為患”?它們又是怎樣從遙遠的南美亞馬遜河流域流入我國的?記者日前在廣西、廣東兩地對此進行了一番探查。

鬥魚

攀鱸科(學名Anabantidae)又稱鬥魚科,主要分佈在亞洲,少數在非洲。此科大部分魚類在鰓上均有一個呼吸輔助器官,稱為上鰓器官或迷器,可以幫助其浮出水面呼吸。其中多種魚有吐泡營巢繁殖的特徵,是其他魚種所沒有的。

孔雀

孔雀(學名Pavo),是一種美麗的鳥類,屬雞形目雉科,又名越鳥、南客。孔雀主要有兩種,即綠孔雀藍孔雀。藍孔雀又名印度孔雀,雄鳥羽毛為寶藍色,富有金屬光澤,分佈在印度斯里蘭卡。綠孔雀又名爪哇孔雀,分佈在東南亞。此外,藍孔雀還有白孔雀和黑孔雀兩種變異種。
白孔雀:脊椎動物,鳥綱,雉科。其全身潔白無瑕,羽毛無雜色,眼睛呈淡紅色.開屏時,左右擺動,翩翩起舞.非常美麗. 有些學者將白孔雀也列為另一種孔雀,另一些學者認為,其實白孔雀是印度孔雀的變異。 孔雀作為顏色多變的鳥類,白色並無特別,也非白化病的表現。 那麼為什麼白孔雀較為罕見呢?據推測,因為在雌孔雀眼裡,雄白孔雀的單調色彩不會有藍孔雀和綠孔雀的斑斕更具有吸引力。[來源請求]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北極熊

北極熊又稱白熊,是在北極裡生長的熊,牠是陸上最龐大的肉食動物。在牠生存的空間裡,牠是食物鏈最頂層。牠擁有極厚的鯨脂毛髮來保暖,其白色的外表在雪白的雪地上是良好的保護色,而且牠可以在陸上及海上捕捉食物,因此牠能在北極這種極嚴酷的氣候裡生存。
北極熊是一種能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生存的動物,其活動範圍主要在南北冰洋附近,而最南則可以有浮冰出沒的地方找到牠們(現時找到牠們的最南點為中國大陸)。而最北可以在北緯88度找到牠們,而且有證據顯示牠們會橫越中心點[來源請求] 牠們的主要活動中心為:
弗蘭格爾島及西阿拉斯加
北阿拉斯加
加拿大北極領地及其內的群島
格陵蘭
斯瓦爾巴-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
西伯利亞中北部
最近因為溫室效應使到北極冰川融化而開始危及牠們的生存,牠們可能在21世紀絕種。[1] 這個趨勢可以由牠們活動範圍的最南點不斷向北遷移看出[1],而現在人們亦沒有任何計劃將牠們移居至其他適合牠們生存的環境,如南極洲

企鵝

企鵝(學名Spheniscidae) 是一種不會飛行的鳥類,屬於企鵝目,企鵝科。主要生活在地球的南半球,目前已知全世界的企鵝共有十七種或十八種,其中四種生活在熱帶赤道,分別是漢波德企鵝麥哲倫企鵝黑腳企鵝加拉帕戈斯企鵝,皆屬於環企鵝屬;完全生活在極地的只有皇帝企鵝阿德利企鵝兩種。[編輯] 特徵
企鵝可以說是現生最不怕冷的鳥類。牠全身羽毛密布,並且皮下脂肪厚達二至三公分,這種特殊的保溫設備,使牠在攝氏零下六十度的冰天雪地中,仍然能夠自在生活。
已滅絕的大海雀可能和本鳥一樣耐寒,而且兩者外表相似曾經被誤認有親緣關係,使得在發現企鵝時歐洲人對企鵝命名也相似。
北極和南極的氣候同樣酷寒、同為冰天雪地,北極為何沒有企鵝呢?實際上,很久以前,「北極大企鵝」曾在北極生存過,只是現在滅絕了。
「北極大企鵝」身高60厘米,頭部棕色,背部羽毛呈黑色,紳士風度翩翩。它們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加拿大和俄羅斯北部的海流地區,以及所有北極和亞北極的島嶼上,數量曾達幾百萬隻。
大約1000年前,北歐海盜發現了大企鵝。從此,大企鵝的厄運來臨。特別是16世紀後,北極探險熱興起,大企鵝成了探險家、航海者及土著居民競相捕殺的對象。長時間的狂捕濫殺,導致北極大企鵝長度滅絕。
如今在南極一帶生活的企鵝,其祖先管鼻類動物是在赤道以南的區域發展起來的。科學家推測,它們不繼續向北挺進到北半球的原因,可能是企鵝忍受不了熱帶的暖水。它們的分佈範圍最北界和年平均氣溫20℃區域非常一致。溫暖的赤道水流和較高的氣溫形成一個天然屏障,阻隔了企鵝跨越赤道北上。它們只能生活在來自南極冰雪融化的水或由深海湧來的較冷的水流經過的海域里。

[編輯] 分類
企鵝目 Sphenisciformes
企鵝科 Spheniscidae
王企鵝屬 Aptenodytes
皇帝企鵝, Aptenodytes forsteri
國王企鵝, Aptenodytes patagonicus
阿德利企鵝屬 Pygoscelis
巴布亞企鵝(紳士企鵝), Pygoscelis papua
阿德利企鵝, Pygoscelis adeliae
南極企鵝(頰帶企鵝、鬍鬚企鵝), Pygoscelis antarctica
冠企鵝屬 Eudyptes
跳岩企鵝(冠企鵝), Eudyptes chrysocome en:Rockhopper Penguin
峽灣企鵝(鳳冠企鵝、福德蘭企鵝), Eudyptes pachyrhynchus en:Fiordland Penguin
史納爾島企鵝, Eudyptes robustus en:Snares Penguin
皇家企鵝, Eudyptes schlegeli en:Royal Penguin
冠毛企鵝(豎毛企鵝), Eudyptes sclateri en:Erect-crested Penguin
馬可羅尼企鵝(長冠企鵝),Eudyptes chrysolophus

長頸鹿

頸鹿是一種生長在非洲的反芻偶蹄動物,是世界上最高的陸生動物。雄性個體高達4.8到5.5米高,重達900公斤。雌性個體一般要小一些。長頸鹿是非洲特有的動物,與鹿和牛有親緣關係,但屬於不同的科,即長頸鹿科。長頸鹿科包括長頸鹿和霍加狓兩種動物。長頸鹿的學名為camelopardalis,源於早期羅馬帝國時期人們給它起的名字,意思是駱駝和豹的雜交體,因為它的外形類似這兩種動物的揉合體。中國明朝時鄭和的船隊航行到東非,曾帶兩隻長頸鹿回到北京,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麒麟。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來表明自己施政的偉大。時至今日,日語及韓語仍將長頸鹿稱作麒麟。中國典籍關於長頸鹿的記載,最早出自晉代李石所著《續博物志》,記錄非洲索馬利亞沿岸撥拔力古國出產的異獸,身高一丈余頸長九尺。宋代趙汝適著《諸番志》中稱非洲長頸鹿為徂蠟:「狀如駝馳,而大如牛,色黃,前腳高五尺,後低三尺,頭高向上」。長頸鹿根據顏色、花紋變化和分佈範圍等的差別分為九個亞種。網紋長頸鹿,或者稱為索馬利亞長頸鹿,(G.c. reticulata);大而呈多邊形的褐色斑點,襯有明亮的白色網紋。斑點有時呈深紅色,並能擴散到腳部。 分佈:肯亞東北,衣索比亞,索馬利亞。 安哥拉長頸鹿,或者叫煙長頸鹿 (G.c. angolensis);斑點大,邊緣有缺口,延伸至整個下肢。分佈:安哥拉,尚比亞。 Kordofan長頸鹿(G.c. antiquorum);斑點較小,較不規則,覆蓋腿內側。分佈:蘇丹西部、西南部。 馬賽長頸鹿,或稱乞利馬扎羅長頸鹿(G.c. tippelskirchi),斑點似葡萄葉,邊緣呈鋸齒狀。底色為深巧克力色。分佈:肯亞中部和南部,坦尚尼亞。 努比亞長頸鹿(G.c. camelopardalis);斑點呈四方形,栗色;底色為白色。腿內側及上肢以下無斑點。分佈:蘇丹東部,剛果東北部。 羅氏長頸鹿,或烏干達長頸鹿(G.c. rothschildi);斑點深褐色呈長方形,網紋模糊。下肢有時帶斑點。 分佈:烏干達,肯亞北部、中部。 南非長頸鹿(G.c. giraffa),斑點較圓,有時呈星狀。底色呈淺褐色,延伸至蹄處。分佈:南非,奈米比亞,博茲瓦納,尚比亞,莫三比克。 Thornicroft 長頸鹿(G.c. thornicrofti) ; 星狀斑點,延伸至下肢。分佈: 尚比亞。 西非長頸鹿,或奈及利亞長頸鹿(G.c. peralta); 淺黃色斑點。 分佈: 查德。有些資料上把Kordofan長頸鹿、西非長頸鹿、努比亞長頸鹿和羅氏長頸鹿和安哥拉長頸鹿、南非長頸鹿和併為一個亞種。 另有四種長頸鹿亞種存在爭議。即開普長頸鹿,拉多長頸鹿,剛果長頸鹿和Transvaal長頸鹿。更有科學家認為除了馬賽長頸鹿以外,其他亞種可以併為一個亞種。長頸鹿體長12-15英尺,高15-17英尺。雄性重1700-4200磅。雌性比雄性矮1-2英尺,輕幾百磅。雌雄長角。雌角略小。網紋長頸鹿比其他亞種稍小。 體色隨亞種和年齡有深淺變化。特點長頸鹿最令人熟悉的特點就是長脖子。長脖子可以使它們吃到樹上的葉子。它們的四肢也相當長。長頸鹿脖子的骨骼結構基本上與其他偶蹄動物差不多。長頸鹿有七個變長的頸部脊椎(數目與馬和人相同)。角為骨質,為皮膚所覆蓋。長頸鹿的循環系統也與眾不同。10公斤重的心臟可以產生兩倍於其他動物的血壓來保證頭部供血。頸部上方的一個複雜的組織結構可以避免長頸鹿低頭喝水時腦部血壓過高造成腦溢血。下肢的血管承受的巨大血壓換了其他動物可能會造成毛細血管爆裂,而長頸鹿的下肢被厚實的皮膚包裹避免了這種事情的發生。長頸鹿長有長睫毛,眼睛呈深褐色,是所有陸生動物中最大的。視力敏銳,再加上身高的優勢,使得長頸鹿的視野特別寬闊,能夠看到一公里開外的東西。長頸鹿沒有淚腺,它通過舌頭來清潔眼球表面。德國法郎克福動物園的研究人員發現長頸鹿有有限的色覺,能夠辨別一些色彩。長頸鹿長有32顆牙齒,齒式為I 0/3, C 0/1, P 3/3, M 3/3; 跟牛一樣,也沒有上門齒。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5%B7%E9%A0%B8%E9%B9%BF&variant=zh-tw 繁殖雄性長頸鹿會通過品嘗母鹿的尿液來判斷母鹿的發情狀態。這種行為是一個稱為Flehman反應的過程的一步。長頸鹿的孕期為14到15個月,產一胎。母鹿站立生產;羊膜破裂,幼鹿落地而生。幼鹿約1.8米高。出生後數小時幼鹿即可奔跑,並與其他已經出生數周的小鹿毫無區別。然而出生的前兩周幼鹿多數時候伏在地上靜臥,受母鹿的庇護。雖然成年長頸鹿由於個頭碩大不懼敵害的侵襲,幼鹿卻能遭獅子、豹和鬣狗的攻擊。長頸鹿的花紋被認為有偽裝功能。只有大約25-50%的幼鹿能存活至成年。在野外長頸鹿的壽命為20-25年,動物園裡的能活28年習性在野外,長頸鹿以樹葉為食,尤喜含羞草屬的樹葉;但其實它也完全能以食用其他種類的樹葉為生。一頭長頸鹿每天能攝入63公斤的樹葉和嫩枝。行走時一側的前後肢向前挪動而另一側的前後肢著地。這是大型四足動物常用的運動方式,比如大象亦採用此方式挪步行走。但是長頸鹿遇到敵害攻擊的時候則能以60公里的時速進行短距離奔跑,奔跑姿勢很笨拙,前後肢交替著地。長頸鹿的心臟過小,使得它不能做長距離奔跑。
2007-07-02 22:32:22 補充
當受到威脅時,長頸鹿的防禦方法是用蹄子猛踢敵害,踢一下足以使獅子的頭骨踢碎或者肋骨粉碎。長頸鹿每天的睡眠時間是所有哺乳動物中最短的。一般認為只有20分鐘到兩小時之間。它能夠睜著眼睛睡覺。長頸鹿用長達40厘米的舌頭來清理面部的小蟲子。長頸鹿的舌頭不怕荊棘,能自如地進食多刺的葉子。在南非的長頸鹿偏好金合歡屬(Acacia)的植物,尤其是Acacia erioloba這種植物,其舌頭甚至能抵禦這種植物的毒刺。一般認為長頸鹿是啞巴。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長頸鹿之間通過人耳聽不到的次聲波來進行非常複雜的交流。
2007-07-02 22:33:05 補充
起源根據化石記錄,長頸鹿最早由中新世初期的鹿科動物分化而來。最早的長頸鹿科化石是Climacoceras和Canthumeryx。後來演化出古麟(Paleotragus),一種中新世早期長有短角、短脖子的長頸鹿祖先。到中新世晚期古麟進化為薩摩獸(Samotherium)。在上新世,薩摩獸分化為兩支,一支是霍加狓,另一支是最早的現代長頸鹿。霍加狓是長頸鹿科僅存的兩種動物之一,其相貌基本上反映了中新世長頸鹿類動物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