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7日 星期三

蓋斑鬥魚

魚類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一般人把脊椎動物分為魚類(53%)、鳥類(18%)、爬蟲類(12%)、哺乳類(9%)、兩生類(8%)五大類。根據Nelson(1994年)統計,全球現生種魚類共有24618種,占已命名脊椎動物一半以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平均每年已約150種計,十多年應已增加超過1500種,所以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魚種應在26000種以上。

鬥魚的繁殖環境其實並無很多限制,比較適合的繁殖溫度大概在26-30度左右,夏天又較冬天較容易繁殖(公魚在夏天較容易吐泡巢),在冬天如果想繁殖建議使用加溫器比較好。和許多網友在討論氣候是否會影響繁殖的成功率,而國外的網站是有提到溫度和溼度可能會影響,關於這點有興趣的飼主可以觀察實驗一下。   水質的要求並不高,酸鹼度,硬度方面以及其他方面,以台灣的水質來說,鬥魚均可以繁殖成功,大抵上是不太需要擔心。  在選擇繁殖的魚缸,比較適合的大小大概是一尺缸或是比一尺小一些均可,太大在繁殖上不易成功,,太小對於繁殖來說也可能會發生母魚閃躲空間不足,導致死亡。  在佈置繁殖環境上,裸缸繁殖或是放一些東西在魚缸裡面給母魚閃躲均是可以的,水芙蓉是不錯的選擇,可以吸附公魚所吐的泡巢。不過要注意給母魚閃躲的東西除非公魚之前的表現真的很凶,不然不太需要放太多的東西在裡面,這樣會降低繁殖的成功率,而水位大概在15公分上下較為適當,也不宜有水流或是水妖精打氣最好是靜水的狀態。  為了防止繁殖時公母魚追逐時,將公魚所築的泡巢弄散,可以將保利龍杯切一半放在水面上讓公魚在裡面築泡巢,便可以防止這種情形的發生。※準備繁殖  接下來可以準備繁殖了,準備好繁殖缸後,將公魚放下去,等公魚吐泡巢後,便表示公魚已發情有意思繁殖了。通常公魚在接受外在的刺激,會較容易吐泡巢。在此提供幾個飼主較常使用的方法。比較常使用的方法是換水,大概一個星期的時間如果公魚沒有吐泡巢的慾望再換水,一直持續。或是在等待吐泡巢的同時將母魚用透明杯子裝著,放下去刺激公魚也有飼主放公魚,也有一些飼主嘗試增加一點點酸或鹼或是改用逆滲透水,不過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達到刺激公魚吐泡巢,大家可以多方面嘗試看看,看哪一種方法比較適合。  等到公魚吐泡巢大小至少10或50硬幣大小時,便可以將母魚放入。此時觀察母魚身上會產生垂直的紋路,代表母魚也有繁殖的意思。公魚這時候會開始瘋狂的追逐母魚,此時唯一能做的就是只有等。追逐一段時間後,公魚會守在泡巢杯下面,母魚會躲的遠遠的,過一段時間母魚會開始試探性的接近公魚,公魚會將母魚作驅趕的動作,持續一段時間公魚便會開始和母魚在泡巢下面環繞或是出現繁殖的動作。如果公母都OK了就會開始繁殖。鬥魚的繁殖環境其實並無很多限制,比較適合的繁殖溫度大概在26-30度左右,夏天又較冬天較容易繁殖(公魚在夏天較容易吐泡巢),在冬天如果想繁殖建議使用加溫器比較好。和許多飼主在討論氣候是否會影響繁殖的成功率,而國外的網站是有提到溫度和溼度可能會影響,關於這點有興趣的網友可以觀察實驗一下,大家再一起討論看看。  水質的要求並不高,酸鹼度,硬度方面以及其他方面,以台灣的水質來說,鬥魚均可以繁殖成功,大抵上是不太需要擔心。  在選擇繁殖的魚缸,比較適合的大小大概是一尺缸或是比一尺小一些均可,太大在繁殖上不易成功,,太小對於繁殖來說也可能會發生母魚閃躲空間不足,導致死亡。  在佈置繁殖環境上,裸缸繁殖或是放一些東西在魚缸裡面給母魚閃躲均是可以的,水芙蓉是不錯的選擇,可以吸附公魚所吐的泡巢。不過要注意給母魚閃躲的東西除非公魚之前的表現真的很凶,不然不太需要放太多的東西在裡面,這樣會降低繁殖的成功率,而水位大概在15公分上下較為適當,也不宜有水流或是水妖精打氣最好是靜水的狀態。  為了防止繁殖時公母魚追逐時,將公魚所築的泡巢弄散,可以將保利龍杯切一半放在水面上讓公魚在裡面築泡巢,便可以防止這種情形的發生。  繁殖時公魚會以U字型的姿勢將母魚夾在中間,大體上剛開始的這個動作母魚並不會產卵,也是持續個好幾次才會開始產卵。公魚將母魚夾住使母魚排卵公魚便會射精完成交配的動作。此時公魚母魚都會產生昏迷(應該是性高潮吧),母魚會昏迷的比公魚久,當公魚醒來便會將蛋啣到上面的泡巢,此時的母魚如果醒來會在泡巢下面呆著,有的母魚會有吃蛋的行為,也有少部分的母魚會幫公魚啣蛋到泡巢上。  繁殖完成時,公魚便會不留情的驅趕母魚,此時便可將母魚撈出,以避免母魚讓公魚受驚嚇導致吃蛋,或因追趕母魚導致泡巢分裂,這樣能讓公魚更專心顧蛋,母魚另外飼養時,使用細菌性藥物防止母魚被咬傷的地方感染疾病。此時公魚會守在泡巢下將泡巢補的更加厚實,翻動授精卵使其接觸較多空氣,甚至公魚有時還會換地方,在別的地方重築泡巢將授精卵搬過去。  大概過2-3天(視溫度而定)小魚便會敷出,此時的小魚是垂直掛在泡巢下面,還不會游泳,所以公魚會忙碌的將掉下去的小魚啣回泡巢上,就這樣持續到小魚會水平游泳,這時候就可以將公魚撈出,比較要注意的是在繁殖過程最好不要餵公魚吃東西,不然會因起公魚吃的慾望而將蛋或小魚吃掉。所以在繁殖前最好能將公魚餵飽一點。  等到小魚水平游後或是過一天便可以開始準備餵食,至於如何餵小魚的餌料,如何照顧小魚可以參考其他文章,至此繁殖的工作便到一段落。※備註補充放母魚下去繁殖時,通常我不會將母魚輕易撈出除非幾個情形出現。  1.母魚垂直紋消失,公魚不在吐泡巢,再等個一到兩天公魚還是不吐泡巢我便會重新來過。  2.公魚被母魚追咬時,我也會重新來過或是換體型小一點的母魚再重新來過。  3.母魚被追咬到真的快掛了才撈出,不然不輕易撈出。    公魚發生吃蛋的原因大致上是卵未授精,因此公魚會將卵吃掉,也有的公魚是習慣性會吃蛋,不過也有許多原因無法得知。

蜥蜴


蜥蜴是爬蟲類裡種類最多的動物,約有三千種,佔了爬蟲類的一半。大部分分佈在溫帶和熱帶地區。在家裡看到的壁虎也是蜥蜴的一種。大多數蜥蜴是日間活動的,熱帶地區有些蜥蜴是晚上或半夜才出來活動。蜥蜴和蛇同樣是屬冷血動物,體溫隨環境而改變,周圍溫度低時就曬太陽以提高體溫,周圍太熱時就躲到冷涼的隱蔽處以降低體溫。壁虎、石龍子、變色蜥蜴、攀木蜥蜴等蜥蜴都是以昆蟲、蜘蛛、蚯蚓等為食物。蜥蜴,又名「四腳蛇」。在台灣,蜥蜴包括台灣民間常說的善蟲 (壁虎類,Geckos)、肚定 (攀木蜥蜴,Agamids)、肥豬仔 (石龍子類,Skinks)、蛇舅母 (草蜥類,Lacertids) 與土龍 (蛇蜥,Anguids)等種類。蜥蜴與蛇類、蚓蜥類被歸為有鱗目(Squamata),在演化史上,蜥蜴是最早的真正陸生動物的子裔,許多的證據也指出蜥蜴就是蛇類的祖先。蜥蜴具有爬行類的幾個特徵:包括體表覆有鱗片或盾片,缺乏皮膚腺(可減少蒸發乾燥);用肺呼吸,有兩心房兩心室(心室間沒有完全隔開),氣體交換效率較兩棲類為佳;有一對交接器(半陰莖),行體內受精,幼體產生方式為卵生或胎生。從兩棲類到爬行類,卵是從完全裸出演化為外面覆有硬殼,也因此爬行動物的卵可獲得較佳的保護,然而,更重要的是,羊膜卵(amniote egg)的演化產生。爬行類的卵較兩棲類多了羊膜(amnion)、尿囊(allantois)與絨毛膜(chorion)等胚外膜,其中羊膜腔充滿羊膜液,使得胚胎在腔內發育猶如在水中一般而不怕乾燥,而尿囊則提供幼胚排泄和呼吸的功能,因此羊膜卵的演化誕生可說是爬行類成功登陸最關鍵的一步。在分類上,蜥蜴屬於爬行綱下的鱗龍亞綱(Lepidosauria)、有鱗目下的蜥蜴亞目(Lacertilia),頭骨是屬於較原始的倍弓型(Diapsid,即眼眶後有兩個顳窩,由眶後骨與鱗骨分隔之)。最古老的蜥蜴化石出現在三疊紀末期,蜥蜴的大量出現則在白?紀(距今6500萬年前)。蜥蜴是現生的爬行類中種類最多的一群,截至2001年底為止,全世界發表記錄的蜥蜴種類已有26科,共4610種,這個數目已超過全部爬行動物總種數(8002種)的一半以上。除了物種多樣性很高,蜥蜴的地理與棲地分布也相當廣泛。在地理分布上,目前除了南極洲之外,蜥蜴幾乎遍佈各大洲、以及熱帶、亞熱帶的海洋性島嶼。在棲地利用方面,有陸棲、水棲與半水棲性,從城市住宅、草原、森林、溼地沼澤、熱帶雨林、高山、沙漠、海岸礁岩邊,甚至海水(例如:加拉巴哥海鬣蜥,Amblyrhynchus cristatus)等地方都有蜥蜴生存,可以說幾乎地球上大部分的生態系都有蜥蜴出沒。在台灣民間,蜥蜴常被稱呼為四腳"蛇",從親緣關係來看,牠們與蛇類的確是親戚關係。大多數的蜥蜴都有四肢,然而,有些蜥蜴的四肢退化,甚至消失,看起來很像他們的近親,蛇類與蚓蜥類(Amphisbaenians),例如蛇蜥科(Anguidae)的蜥蜴。蛇蜥與蛇類一樣沒有四肢,但我們仍可根據下列特徵將兩者區分:1. 蛇蜥有可動眼皮,蛇類沒有;2. 蛇蜥尾巴較長(尾巴是從泄殖腔後面開始認定),通常尾巴會大於軀幹長,且尾巴易斷但能再生;而蛇類的尾巴明顯比軀幹短,尾巴不易斷且不會再生。3. 蛇蜥大多有一對外耳孔,蛇類沒有。4. 蛇蜥腹部鱗片小而多列,蛇類只有大而單列的鱗片。然而,除了蛇蜥科缺乏四肢之外,鱗腳蜥科(Pygopodinae)與盲蜥科(或雙足蜥科,Dibamidae)的蜥蜴也都沒有明顯四肢,牠們前肢缺乏,後肢則退化成鱗片瓣狀。此外,屬於石龍子科的無足石龍子(Legless skink,Melanoceps sp.)也是缺乏四肢的蜥蜴之一,另外南美有一種巴克蜥(Bachia flavescens)狀似蚓蜥,雖然也有前後肢,但卻十分短小而且沒有腳指。最後談到蚓蜥類,蚓蜥最早一度被歸類在蜥蜴類,後來分類學家發現這一類的動物與蜥蜴類的相異特徵太多了,於是這類的動物被獨立劃分成蚓蜥亞目(Amphisbaenia);這一類的動物平常幾乎棲息在地底下,甲冑狀的頭部適合挖洞,嘴巴及上下顎都很小,眼睛退化,身體則成圓筒狀並覆有細小鱗片,並且排列成環狀,至於尾巴則相當短。另外爬行動物中的喙頭目(Rhynchocephalia),又稱喙頭蜥或鱷蜥,狀似蜥蜴,但骨骼構造與蜥蜴有很大的差異,而且不具生殖交接器,這一類動物在6500年前大部分都已經滅絕,目前僅存2種,只分布在紐西蘭的部分島嶼,所以牠們可說是活化石。阿暘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12814426、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index?qid=1406010210103、http://rescue.ngo.org.tw/4reference/43reptilia.htm
2006-02-04 16:58:18 補充
全世界,石龍子科:1254種;壁虎科:1039種;飛蜥科或稱舊大陸鬣蜥科:375種;正蜥科:275種:蛇蜥科:110種。※上面的 正蜥科 應該就是 蜥蜴科,所以應該是存在的!
2006-02-04 17:03:56 補充
我查巨蜥蜴科英文叫Vardanidae大蜥蜴科英文也叫Vardanidae所以應該是一樣的!-------------蜥蜴亞目 (Laceratilia) 守宮科 (Gekkonidae)   蜥蜴科 (Lacertidae)   石龍子科 (Scincidae)   蛇蜥科 (Anguidae)   鬣蜥科 (Iguanidae)   大蜥蜴科 (Varanidae) 也就是「巨蜥科」

鱷魚


揚子鱷或稱作鼉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俗稱豬婆龍,土龍,亦是世界上體型最細小的鱷魚品種之一。主要分佈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揚子鱷與同屬的密河鱷相似,但是體型要小許多。成年揚子鱷體長很少超過2.1米,一般只有1.5米長。體重約為36公斤。它們的頭部相對較大,鱗片上具有更多顆粒狀和帶狀紋路。野生揚子鱷的數量可能不足200頭,其中約有50頭為成年揚子鱷。主要在長江中下游的江蘇、浙江和安徽等省。其威脅主要來自棲息地的破壞。尼羅鱷是一種大型鱷魚,為全數23種鱷魚當中被人類研究最多的一種。尼羅鱷體色為橄欖綠色至啡色,有黑色的斑點及網狀花紋。其下顎第四齒由上顎的V字形凹陷中向外面突出。尼羅鱷非常強壯,尾巴強而有力,有助於游泳。成年尼羅鱷的體重可以重達一噸。尼羅鱷出現在非洲以及馬達加斯加島,主要棲身於河流及湖泊之中。自公元9世紀開始,牠們已經成為人類的獵殺對象,因為牠們的皮於當時非常名貴。目前在尼羅河一帶,尼羅鱷已經絕跡。尼羅鱷夜間會在水內,日出時則會上岸日光浴。牠們會捕食羚羊、斑馬、水牛等,甚至可以獵殺河馬、獅子以及人類。成年鱷尼羅鱷會吞下石塊以作壓艙物之用,有助於水底保持平衡。在旱季期間,尼羅鱷會躲藏於地底之下,直到下一個雨季來臨為止。繁殖方面,雌性尼羅鱷會於沙質的河岸挖洞造巢,每次可生25至100隻蛋。對於這種鱷魚的蛋來說,水災同尼羅河巨蜥是最大的威脅。恆河鱷又名食魚鱷、長吻鱷,是長吻鱷科恆河鱷屬中的唯一品種。恆河鱷身體修長,體色為橄欖綠色。恆河鱷是一種淡水鱷魚,主要分佈響印度河、恆河、馬哈拉迪河及布拉瑪普特拉河這4條河當中,以前於孟加拉也有,但現在已於當地絕種。恆河鱷喜歡棲息於水流又急又深,水質較好的河裏。在所有鱷魚中,恆河鱷能在水中的時間最長,達到1個小時鐘頭以上,因此爬上陸地後,無法像其他鱷魚般用四肢平穩爬行。雖然恆河鱷是世界上最長的鱷魚之一,但未有傳出吃人事件。恆河鱷於每年3月至4月生蛋,於河岸沙地挖洞築巢,每次生30至50隻蛋,而所生的蛋亦是所有鱷魚當中最大的。雌鱷守著鱷魚巢時,會變得有點攻擊性,是一種警戒心非常強的鱷魚。與其他鱷魚不同,牠們的口不大,未能載著小鱷魚,所以孵出小鱷魚後,雌鱷會引導小鱷魚到水邊。恆河鱷在大約8至12歲時到達性成熟期,屆時體長超過3米長。暹羅鱷又名泰國鱷,為一種中型鱷魚,成年鱷魚最長可達到4米,常見的也有3米長,幼鱷孵出時則約25厘米長。暹羅鱷的吻長度中等,稍凹,長度約為吻基寬度的1.5至1.6倍。兩眼眶前邊有一對短的尖銳棱嵴,額上介乎於兩眼眶之間有一個明顯的眶。暹羅鱷主要分佈於東南亞的婆羅洲、印尼、馬來西亞、泰國以及越南等地,是一種棲息於淡水濕地的鱷魚品種。沼澤鱷又稱澤鱷,是一種中型鱷魚,可長達4米。沼澤鱷有兩個亞種:指名亞種及錫蘭亞種。沼澤鱷的兩個亞種分佈如下:指名亞種:伊朗東南部向東經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至不丹及孟加拉。分佈地與恆河鱷相似,但親緣關係及生活習性與古巴鱷相近。 錫蘭亞種:斯里蘭卡低窪地及平原。 除了沼澤之外,沼澤鱷也會棲息於河流、水庫、池塘等濕地,並喜愛在不到5米深的淺水區域。沼澤鱷的食物很廣泛,從昆蟲、魚類、青蛙、蛇、水鳥至哺乳動物不等,有時更於人類的漁網裏捉魚。襲擊人類紀錄不多,但2006年伊朗曾有小孩被沼澤鱷殺死。由於沼澤鱷平均身形較小,因此容易成為灣鱷及老虎等猛獸的食物。有老虎於旱季時成功捕獵一條成年鱷魚,被英國一個電視台成功拍攝到。繁殖方面,為了吸引雌性,雄性沼澤鱷會於水面上把口關閉,發出洪亮的回音。雌鱷一般會一年生一窩蛋,孵化期約2個月。 澳洲淡水鱷是一種中小型鱷魚,原產於澳洲。牠們的體型比同是住在澳洲、性情較兇猛的灣鱷細小得多。雖然在受威脅之下會襲擊人類,但牠們並沒有強大的咬合力以重創人類。澳洲淡水鱷出現在澳洲西部及北部,主要棲身於淡水濕地、河流等。雖然牠們可以忍受海水,但沒有如灣鱷一樣的適應能力。成年的澳洲淡水鱷主要進食鳥類、魚類、兩棲類、爬蟲類及蝙蝠等小動物。 菲律賓鱷,又名緬多羅鱷魚、菲律賓淡水鱷,是一種只分佈於菲律賓的鱷魚品種。在菲律賓,雖然嚴禁捕殺這種鱷魚,但牠們的分佈地正受到不斷開發及非持續性捕魚方法,例如魚炮影響,現時有關牠們的保育工作係由荷蘭一個基金會負責。菲律賓鱷昔日曾被認為是新幾內亞鱷的亞種,雖然牠們和灣鱷有著相同的分佈,但體型就比7元上灣鱷。牠們的野生數目不多於500至1,000隻。與其他鱷魚相比,菲律賓鱷的口鼻部比較闊,身型也較細小,通常不超過3米,而雄性一般比雌性大。這種鱷魚的攻擊性不算太強,但如果受到騷擾,便會咬人。
2007-06-08 03:27:24 補充
新幾內亞鱷是一種小型鱷魚,主要分佈於東南亞的新幾內亞、蘇拉群島以及菲律賓一帶。雄性新幾內亞鱷一般比雌鱷大型,可達3.5米長,而雌性也有2.5米長,外型上與暹羅鱷相似。新幾內亞鱷為夜行性鱷魚,主要棲息於淡水濕地,縱使牠們有忍受鹹水的能力。雖然分佈甚廣,但生存亦因捕獵過度而受到威脅。
2007-06-08 03:27:52 補充
灣鱷又名食人鱷﹑河口鱷﹑鹹水鱷,為23種鱷魚品種中最大型的,亦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動物。由於牠是鱷目中唯一頸背沒有大鱗片的鱷魚,所以亦被稱為「裸頸鱷」。雄性鱷魚成年後體長可達7米,但一般不會超過5米。雌性最大體長約2.5至3米。成年體重可達100至200公斤。幼體呈淡褐色,身軀及尾部有黑色的斑點條紋。成體顏色較深,腹部淡黃色或白色,尾巴底部末端灰色。世界紀錄到最大的灣鱷有10米長。
2007-06-08 03:28:20 補充
灣鱷為熱帶及亞熱帶的物種。原產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印度﹑南中國海一帶亦有發現,主要分佈於澳洲及巴布亞新幾內亞。適合生活在不同的濕地,如河口﹑紅樹林﹑沼澤等地的沿海和潮汐帶。本種對海水的耐受性較一般鱷大。
2007-06-08 03:28:36 補充
屬兇猛的大型鱷魚。具地盤意識。擁有適應高鹽度水質的生理結構。灣鱷位於濕地食物鏈的最高層次,有些地區甚至比老虎更為可怕。幼體以捕食昆蟲﹑兩棲類﹑甲殼類﹑細小的爬行類及魚類為主,成體會捕食體形更大的動物,但主要以泥蟹﹑龜﹑巨蜥及水鳥為食物,部分體形更大的成體甚至會捕食水牛,牲畜﹑野豬及猴子。在澳洲,灣鱷更曾有食人,甚至襲擊船隻的記錄,故又名為「食人鱷」。
2007-06-08 03:28:51 補充
交配季節在5-6月之間,因應地區而定:泰國品種在7-8月產卵,爪哇品種甚至可在2月見到鱷卵。雄性以身軀壓在雌性背上,前肢抓緊雌鱷不放,用尾繞著雌性後段,進行交配,持續數小時之久。灣鱷利用腐草作為巢穴,每次產20-90枚卵。經過75日(爪哇)至96日(斯里蘭卡)便可孵出幼鱷。
2007-06-08 03:29:42 補充
美洲鱷是一種大型鱷魚,為四種西半球鱷魚中體型最大的一種,主要分佈在由北美洲美國佛羅里達州及墨西哥沿太平洋到南美洲哥倫比亞、委內瑞拉一帶,棲息於鹹淡水交界的紅樹林、沼澤等等的濕地。 眼鏡凱門鱷又名南美短吻鱷、眼鏡鱷,是一種鱷魚,因為眼球前端有一條橫骨,就像眼鏡架一樣,因而得名。
2007-06-08 03:29:59 補充
眼鏡凱門鱷體長最大可達2.5米,初孵出來的幼鱷有20至25厘米長。眼鏡凱門鱷嘴長,背面呈橄欖綠色,頭部、身體、尾部上有個多深色斑紋,背部及尾部上則有深棕色或黑色的橫帶紋,肚皮的顏色則是純米色或者淺黃色。初孵出來的幼鱷下頜兩側有淡色斑,長大到大約35厘米長時,這些斑紋會全部消失。
2007-06-08 03:30:14 補充
眼鏡凱門鱷原產於中美洲及南美洲一帶,不過其後牠們被人類帶到美國佛羅里達州及古巴。眼鏡凱門鱷一般棲居於廣泛的水域棲息地。與其他鱷魚一樣,食物隨年齡、季節及棲息地的不同而變化。幼鱷主要以無脊椎動物為食,特別是鞘翅目昆蟲,也會進食螺、蝦及蟹等水生動物。成年鱷則主要以脊椎動物為食,包括水生及陸生的脊椎動物。牠們的捕食策略包括靜伏不動,偷襲路過的陸生脊椎動物,於水中偷襲游近的魚類與其他水生脊椎動物。此外,牠們有時也用身體和尾巴驅趕魚類到淺水處,或者於開闊的水體將魚類驅趕到狹窄的岸邊後再捕食。
2007-06-08 03:30:30 補充
眼鏡凱門鱷的求愛行為包括躍出水面、炫耀尾巴,以及輕咬和摩擦頭部與頸部等。牠們於不同地點的造巢活動的高峰期也有不同,一般多在潮濕季節。牠們的巢由葉子、小樹枝、雜草以及泥堆成小丘狀。雌性的眼鏡凱門鱷每次產卵可達40枚,而整個孵化期雌性會有規律地關心和保護巢址。幼鱷出殼時發出叫聲,雌性將巢挖開護送雛鱷進入水中,而有時雄鱷也協助。雌鱷也會用嘴幫助胚鱷破殼而出,並用嘴攜帶幼鱷進入水中。
2007-06-08 03:30:52 補充
眼鏡凱門鱷於其一生中不同時期均有不同敵人。捕食鱷卵的動物包括有黑點雙領蜥、發冠長腳鷹、食蟹狐、浣熊、長鼻浣熊和戴帽猴等。而以雛鱷和幼鱷為食的則有鯰魚等食肉性魚類、龜、鱷魚、夜鷺、鸛、鷹、虎貓以及家豬等。美洲豹及森蚺就會捕食成年鱷魚。
2007-06-08 03:34:40 補充
分類(短吻鱷科) 短吻鱷亞科 短吻鱷屬 美國短吻鱷 揚子鱷凱門鱷亞科 凱門鱷屬 眼鏡凱門鱷 巴拉圭凱門鱷 寬吻凱門鱷 古鱷屬 鈍吻古鱷 錐吻古鱷 黑鱷屬 黑凱門鱷 鱷科 鱷亞科 鱷屬 美洲鱷 非洲狹吻鱷 奧利諾科鱷 澳洲淡水鱷 菲律賓鱷 瓜地馬鱷 尼羅鱷 新幾內亞鱷 沼澤鱷 灣鱷古巴鱷 暹羅鱷 侏鱷屬 侏鱷 切喙鱷亞科 切喙鱷屬 馬來鱷 長吻鱷科 長吻鱷屬 恆河鱷
2007-06-08 03:36:22 補充
聞名南台灣的鱷魚大王邱鍚河,近20餘年來,大量引進世界各地區罕見的奇異動物,目前展示的種類達二百種之多,堪稱台灣第一家「稀有動物王國」,87年底該鱷魚場也耗費三百餘萬元裝潢設備,期待民眾於假期踴躍前往觀賞。  邱鍚河表示:該鱷魚場飼養的珍奇的稀有動物,有不少是在台灣難得一見的,均是自國外引進的,種類近二百種,包括雪白玉米蛇、咬尾刺蜥、翠蟒蛇、水龍、花園石龍。巴西角蛇、肥尾守官、非洲牛蛙、四腳鵝、三頭龜、鱷魚、楓葉龜、紅毛猩猩、瑤山鱷蜥、恐龍蜥、鬆獅蜥、超級大鱉、肺魚、水角龍、蜥蜴(可表演催眠秀)豪豬、南美蜥、海帆蜥、毒蠍等,真可謂無奇不有,令人大開眼界,不禁油然讚嘆大自然的奧妙。
2007-06-08 03:38:21 補充
   林明昆主要進口專供食用的南美凱門眼鏡鱷魚飼養,凱門眼鏡鱷屬小型鱷魚,最大可到近一百斤重。由於鱷魚極為怕冷養殖池內溫控極為重要,為明確掌控溫度,他採集約式放養,平均一個四坪大的池子,放養五十隻。    鱷魚要長大到五、六歲才能產卵,約七十五天孵化出幼鱷,大約兩年半時間鱷魚長到二十餘斤重肉質最佳時才能上市,每隻鱷魚的成本是一千五百元。市面上已有豐富的鱷魚料理、鱷魚血與膽泡酒,甚至出現了鱷魚生魚片及三杯鱷魚皮呢!

蜂王


蜜蜂(Apis mellifera)是一種會飛行的群居昆蟲,採食花粉花蜜並釀造蜂蜜。其細胞中有旺盛的沉積現象,也是唯一在細胞中有鐵礦物沉積現象的真核生物
蜜蜂源自於亞洲與歐洲,由英國人與西班牙人帶到美洲。群體中有蜂王工蜂雄蜂(Drone)三種類型的蜜蜂,群體中有一隻蜂后(有些例外情形有兩隻蜂后),1萬到15萬工蜂,500到1,500隻雄蜂。蜜蜂為取得食物不停的工作,白天採蜜、晚上釀蜜,同時替果樹完成授粉任務,為農作物授粉的重要媒介。
瓦蟎對蜜蜂造成嚴重的危害。蜜蜂的主要天敵有胡蜂,蟾蜍,蛾,螟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