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眼鏡蛇


眼鏡蛇最明顯的特徵是其頸部皮褶。該部位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嚇對手。事實上很多蛇都可以或多或少的膨起頸部,而眼鏡蛇只是更為典型而已。眼鏡蛇的顏色多樣,從黑色或深棕色到淺黃白色。與無毒蛇不同,毒蛇的尖牙不能摺疊,因而相對較小。多數眼鏡蛇體形很大,可達1.2-2.5米長。
Cobra是「蛇」的葡萄牙語稱謂,起源於拉丁語。當16世紀葡萄牙航海家到達非洲和南亞,他們發現了眼鏡蛇並將其命名為「capelo」或者「膨頸蛇」,隨之此名稱流傳入西班牙語法語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
眼鏡蛇依靠神經性毒液殺死獵物。神經性毒液可阻斷神經肌肉傳導,因而出現肌肉麻痹而致命。
眼鏡蛇的天敵包括灰獴和一些猛禽:獴速度取勝直接嚼食眼鏡蛇頭部,但是在搏鬥過程中眼鏡蛇也會咬到獴,獴因此昏厥數小時後能自體排毒無事醒來,但少部份也會被眼鏡蛇吞噬。

[編輯] 分類
最常見的眼鏡蛇為印度眼鏡蛇(Naja naja),產于印度次大陸,常常被用於印度蛇藝。產于巴基斯坦和北印度的黑眼睛蛇為其一個亞種。
另一個常見品種是單眼鏡蛇(Naja kaouthia),分佈在亞洲。
除了牙咬之外,射毒眼鏡蛇(Spitting cobra)可以將毒液噴射到較大動物的眼睛里而使其暫時失明。如果清洗及時,一般不會造成永久性傷害。
眼鏡王蛇是食蛇的,其食物幾乎完全為其他蛇類,包括毒蛇。偶爾捕食小型齧齒動物鳥類。僅在被激怒或生存受到威脅時攻擊人類。被其咬傷不經醫治的活人可在半小時之內死亡。眼鏡王蛇可達5.2米長,為世界上最大的毒蛇。

[編輯] 毒液
眼鏡蛇毒液為高危性神經毒液。被眼鏡蛇咬傷是致命的,需要立即進行專業處理。早期癥狀包括眼瞼下垂,復視,吞咽困難,暈眩,繼而逐漸出現呼吸肌麻痹。
眼鏡蛇咬傷的一般醫治辦法為使用抗蛇毒血清,並可能需要做人工輔助通氣(例如氣管插管術)直到毒液降解,病人可以自主呼吸。如醫治無效病人多於咬傷之後6-12小時死亡。死因多為呼吸麻痹(例如膈肌麻痹)而窒息。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大象

象是目前世界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屬於長鼻目,只有一,即象科,非洲象屬亞洲象屬,非洲象有兩種:普通非洲象(也叫熱帶草原象或灌木象)和非洲森林象,亞洲象只有一種(也叫印度象)。廣泛分佈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亞東南亞以至中國南部邊境的熱帶亞熱帶地區。
象的妊娠期為22個月,剛出生的小象就有100千克重,需要8-14歲才能達到性成熟。據報導1974年安哥拉獵殺的最大的象有13.5噸重。
象皮厚毛少,鼻與上唇愈合成圓筒狀長鼻,兩個上頜門齒大而長,就是所謂的「象牙」,口中一般每側有三個前磨牙和三個後磨牙,食用高纖維的食品,樹葉、草類等,磨牙並不是同時長出,現存的磨牙磨損後,新的磨牙才長出來,所以如果最後一顆(第六顆)磨牙大約在60歲以後磨損後,老象可能死於營養不良,如果繼續飼餵磨碎的食品,它有可能繼續活下去。亞洲象屬只有一種,也叫印度象,分佈在南亞東南亞,鼻端有一個指狀突起,雌象沒有象牙,即使是雄象也有一半沒有象牙或象牙很小,耳朵比較小、圓,前足有5趾,後足有4趾,共有19對肋骨(其中蘇門答臘亞種有20對,但比非洲象少一根),頭骨有兩個突起,背拱起。性情溫和,比較容易馴服。過往可再分4個亞種:印度象、錫蘭象、馬來西亞象及蘇門答臘象。
非洲象有兩種,最常見的是普通非洲象,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陸地動物,耳大下部尖,不論雌雄都有長而彎的象牙,前足有4趾,後足有3趾(趾數比亞洲象少一個),共有21對肋骨,背部平,長達6-7.3米,高達3-4米,重達10噸。性較凶猛,尤其是孤獨的雄象更為凶猛,不易馴服。
另一種非洲象是瀕臨滅絕的森林象,個較小,一般不超過2.5米高,耳圓,下頜骨長而窄,前足有5趾,後足有4趾,和亞洲象相同,象牙小而直,質地更硬。最近根據基因分析證實和普通非洲象不是同一種。
此外還有幾個亞種,馬來西亞有一種亞洲象亞種——侏儒象,個頭更小。納米比亞有一種非洲象亞種——沙漠象,足下肉墊變大,更適應缺水的生活,非常知道節約用水,而且會在沙漠中尋找水源。
在古代尚有體形更大的長毛象——猛獁象,現在已經滅絕,不過經常在北方西伯利亞的凍土地帶出土尚凍結的猛獁屍體。習性
象由於毛少,容易生皮膚病,所以需要經常洗澡或做泥浴,象皮厚,有皺摺,有的皺摺紋路深達十幾厘米,皮膚淺灰色,由於洗泥浴有時看起來好象是泥土的紅棕色,褐色眼睛長眼毛,有一種罕見的白化象,白象眼睛一般是藍色。
象的耳朵很大,有豐富的血管以便散熱,尾巴不長,頂端有毛刷。
象是草食性動物,一天要有16個小時用來採集食物,它們的消化系統效率不高,只有40%的食物可以被吸收,一天一隻成年象可以吃進30到60千克食物,但60%被排泄出去了。
大象每天可以排出接近35千克的糞便,兩天的糞便便足夠把一個成年人浸沒。千萬別站在大象的尾部以防突如其來的糞便弄傷頭部。部份科學家嘗試利用大象的糞便用作燃料,也有部分科學家用作造紙。
象在正常時每天要走3到6千米去覓食,但迅速奔跑起來也能達到每小時36千米的速度。
大象交配並沒有真正性行為,進行體內射精。陰莖只在陰道口射出約3公升的精液,精子必須從陰道口慢慢爬進陰道,最後到達輸卵管與卵子會合,這段路程非常漫長,須歷經2公尺左右。而小象在母向體內孕育18個月後才會分娩出來。每胎只產下一頭小象。
其實「大象怕老鼠」,只是個以訛傳訛的說法。有科學家進行實驗,大象對腳底下亂竄的小老鼠,根本毫不在乎。不過,科學確實證明,大象會怕蜜蜂,多數象群只要聽到蜜蜂的「嗡嗡」聲,就會呈現害怕、想逃跑的反應。科學家推測,這可能是因為大象曾嚐過蜂螫的痛苦,外加牠們的學習能力很強,很快就知道這種小東西不好惹!

[編輯] 用途
亞洲象在南亞國家經常被馴服用來役使,在交通不便的森林地帶搬運木材等。
古代也訓練作為戰象,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進攻印度時就是被他們從沒有見過的戰象擊敗了。後來迦太基漢尼拔將軍越過阿爾卑斯山進攻羅馬時也使用了戰象。漢尼拔使用的象可能是現在已經滅絕了的北非種象。據元朝史料記載,忽必烈汗在與其弟阿里不哥海都爭戰時,亦曾驅駕白象指揮戰事[1]

[編輯] 象牙
由於象牙可以製造珍貴的工藝品,象經常遭到偷獵者的襲擊,作為大型動物,它的生育周期較長,因此非常容易滅絕。目前各國為保護象已經禁止象牙交易。中國的法律也已經規定禁止象牙交易和繼續生產象牙製品。

[編輯] 象與歷史文化
象在古代中國多是南方鄰國進貢的禮品,皇家多馴養象用來在典禮時顯示威儀。
泰國,象是國家象徵。泰國很多的府徵都有象的圖案。相傳白象古時泰北的蘭納泰王朝帶來幸運,自此成為泰國的國寶。泰國皇室勳章最高級的是皇家白象勳章。現在泰國用象來當計程車。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食人魚

食人鯧(Piranha)俗名水虎魚、食人魚,是南美洲食肉的淡水。它們通常15—25厘米(6—10英寸)長,雖然有時發現有長度達到40厘米的。食人鯧具有尖利的牙齒(能夠輕易咬斷用造的魚鉤或是一個人的手指),非常凶猛,一旦發現獵物,往往群起而攻之。可以10分鐘內將一隻活牛吃剩一排白骨。當地人用它們的牙齒來做工具和武器。亞馬遜河蓋亞那河巴拉圭河、等河流是食人鯧經常出沒的場所。
不過最近有研究[1]表明,有些種類的食人鯧,譬如布蘭氏鋸脂鯉(Serrasalmus brandtii)和納氏鋸脂鯉(Pygocentrus nattereri,又名食人鯧、紅肚食人鯧、食人魚)並非完全肉食。除了魚之外,它們多多少少也吃些草類食物。食人魚
學名:Pygocentrus nattereri (Serrasalmus nattereri)
英名:Red piranha
分佈:安地斯山脈以東、南美洲的中南部河流;巴西、圭亞那的沿岸河流。在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蓋亞那、巴拉圭、烏拉圭、秘魯及委內瑞拉有發現的紀錄。
食人魚(又名食人鯧)棲息在主流、較大支流,河寬甚廣、水流較湍急處。成魚主要在黎明和黃昏時覓食,以昆蟲、蠕蟲、魚類為主,但其有些相近種只吃水果和種子。活動以白天為主,中午會到有遮蔽的地方休息。
成熟的食人魚雌雄外觀相似,具鮮綠色的背部和鮮紅色的腹部,體側有斑紋。有高度發展的聽覺。兩顎短而有力,下顎突出,牙齒為三角形,尖銳,上下互相交錯排列。咬住獵物後緊咬著不放,以身體的扭動將肉撕裂下來,一口可咬下16立方公分的肉。牙齒的輪流替換使其能持續覓食,而強有力的齒列可引致嚴重的咬傷。
繁殖期時會將卵產在水中的樹根上,卵具黏著性。一次可產上千顆的卵。親魚會有護卵的行為,受精卵在9~10天之後孵化。河水的氾濫情形會影響其繁殖的成功率。
食人魚常成群結隊出沒,每群會有一個領袖,其他的會跟隨領袖行動,連攻擊的目標也一樣。在乾季時,水域變小,使得食人魚集結成一大群,經過此水域的動物或人就容易受到攻擊。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血的氣味是引發大群食人魚攻擊的主因,但也有人認為是受傷動物所造成的噪音和水花引起它們的注意。
近,一種名為“食人魚”的南美魚類在廣州、南寧、瀋陽、成都等我國多個大城市的寵物市場熱賣,各地的相關管理部門與生態專家對此如臨大敵。“食人魚”真的會吃人嗎?生態專家為何提醒人們當心“養魚為患”?它們又是怎樣從遙遠的南美亞馬遜河流域流入我國的?記者日前在廣西、廣東兩地對此進行了一番探查。 食人魚
學名:Pygocentrus nattereri (Serrasalmus nattereri)
英名:Red piranha
分佈:安地斯山脈以東、南美洲的中南部河流;巴西、圭亞那的沿岸河流。在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蓋亞那、巴拉圭、烏拉圭、秘魯及委內瑞拉有發現的紀錄。
食人魚(又名食人鯧)棲息在主流、較大支流,河寬甚廣、水流較湍急處。成魚主要在黎明和黃昏時覓食,以昆蟲、蠕蟲、魚類為主,但其有些相近種只吃水果和種子。活動以白天為主,中午會到有遮蔽的地方休息。
成熟的食人魚雌雄外觀相似,具鮮綠色的背部和鮮紅色的腹部,體側有斑紋。有高度發展的聽覺。兩顎短而有力,下顎突出,牙齒為三角形,尖銳,上下互相交錯排列。咬住獵物後緊咬著不放,以身體的扭動將肉撕裂下來,一口可咬下16立方公分的肉。牙齒的輪流替換使其能持續覓食,而強有力的齒列可引致嚴重的咬傷。
繁殖期時會將卵產在水中的樹根上,卵具黏著性。一次可產上千顆的卵。親魚會有護卵的行為,受精卵在9~10天之後孵化。河水的氾濫情形會影響其繁殖的成功率。
食人魚常成群結隊出沒,每群會有一個領袖,其他的會跟隨領袖行動,連攻擊的目標也一樣。在乾季時,水域變小,使得食人魚集結成一大群,經過此水域的動物或人就容易受到攻擊。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血的氣味是引發大群食人魚攻擊的主因,但也有人認為是受傷動物所造成的噪音和水花引起它們的注意。
近,一種名為“食人魚”的南美魚類在廣州、南寧、瀋陽、成都等我國多個大城市的寵物市場熱賣,各地的相關管理部門與生態專家對此如臨大敵。“食人魚”真的會吃人嗎?生態專家為何提醒人們當心“養魚為患”?它們又是怎樣從遙遠的南美亞馬遜河流域流入我國的?記者日前在廣西、廣東兩地對此進行了一番探查。

鬥魚

攀鱸科(學名Anabantidae)又稱鬥魚科,主要分佈在亞洲,少數在非洲。此科大部分魚類在鰓上均有一個呼吸輔助器官,稱為上鰓器官或迷器,可以幫助其浮出水面呼吸。其中多種魚有吐泡營巢繁殖的特徵,是其他魚種所沒有的。

孔雀

孔雀(學名Pavo),是一種美麗的鳥類,屬雞形目雉科,又名越鳥、南客。孔雀主要有兩種,即綠孔雀藍孔雀。藍孔雀又名印度孔雀,雄鳥羽毛為寶藍色,富有金屬光澤,分佈在印度斯里蘭卡。綠孔雀又名爪哇孔雀,分佈在東南亞。此外,藍孔雀還有白孔雀和黑孔雀兩種變異種。
白孔雀:脊椎動物,鳥綱,雉科。其全身潔白無瑕,羽毛無雜色,眼睛呈淡紅色.開屏時,左右擺動,翩翩起舞.非常美麗. 有些學者將白孔雀也列為另一種孔雀,另一些學者認為,其實白孔雀是印度孔雀的變異。 孔雀作為顏色多變的鳥類,白色並無特別,也非白化病的表現。 那麼為什麼白孔雀較為罕見呢?據推測,因為在雌孔雀眼裡,雄白孔雀的單調色彩不會有藍孔雀和綠孔雀的斑斕更具有吸引力。[來源請求]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北極熊

北極熊又稱白熊,是在北極裡生長的熊,牠是陸上最龐大的肉食動物。在牠生存的空間裡,牠是食物鏈最頂層。牠擁有極厚的鯨脂毛髮來保暖,其白色的外表在雪白的雪地上是良好的保護色,而且牠可以在陸上及海上捕捉食物,因此牠能在北極這種極嚴酷的氣候裡生存。
北極熊是一種能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生存的動物,其活動範圍主要在南北冰洋附近,而最南則可以有浮冰出沒的地方找到牠們(現時找到牠們的最南點為中國大陸)。而最北可以在北緯88度找到牠們,而且有證據顯示牠們會橫越中心點[來源請求] 牠們的主要活動中心為:
弗蘭格爾島及西阿拉斯加
北阿拉斯加
加拿大北極領地及其內的群島
格陵蘭
斯瓦爾巴-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
西伯利亞中北部
最近因為溫室效應使到北極冰川融化而開始危及牠們的生存,牠們可能在21世紀絕種。[1] 這個趨勢可以由牠們活動範圍的最南點不斷向北遷移看出[1],而現在人們亦沒有任何計劃將牠們移居至其他適合牠們生存的環境,如南極洲

企鵝

企鵝(學名Spheniscidae) 是一種不會飛行的鳥類,屬於企鵝目,企鵝科。主要生活在地球的南半球,目前已知全世界的企鵝共有十七種或十八種,其中四種生活在熱帶赤道,分別是漢波德企鵝麥哲倫企鵝黑腳企鵝加拉帕戈斯企鵝,皆屬於環企鵝屬;完全生活在極地的只有皇帝企鵝阿德利企鵝兩種。[編輯] 特徵
企鵝可以說是現生最不怕冷的鳥類。牠全身羽毛密布,並且皮下脂肪厚達二至三公分,這種特殊的保溫設備,使牠在攝氏零下六十度的冰天雪地中,仍然能夠自在生活。
已滅絕的大海雀可能和本鳥一樣耐寒,而且兩者外表相似曾經被誤認有親緣關係,使得在發現企鵝時歐洲人對企鵝命名也相似。
北極和南極的氣候同樣酷寒、同為冰天雪地,北極為何沒有企鵝呢?實際上,很久以前,「北極大企鵝」曾在北極生存過,只是現在滅絕了。
「北極大企鵝」身高60厘米,頭部棕色,背部羽毛呈黑色,紳士風度翩翩。它們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加拿大和俄羅斯北部的海流地區,以及所有北極和亞北極的島嶼上,數量曾達幾百萬隻。
大約1000年前,北歐海盜發現了大企鵝。從此,大企鵝的厄運來臨。特別是16世紀後,北極探險熱興起,大企鵝成了探險家、航海者及土著居民競相捕殺的對象。長時間的狂捕濫殺,導致北極大企鵝長度滅絕。
如今在南極一帶生活的企鵝,其祖先管鼻類動物是在赤道以南的區域發展起來的。科學家推測,它們不繼續向北挺進到北半球的原因,可能是企鵝忍受不了熱帶的暖水。它們的分佈範圍最北界和年平均氣溫20℃區域非常一致。溫暖的赤道水流和較高的氣溫形成一個天然屏障,阻隔了企鵝跨越赤道北上。它們只能生活在來自南極冰雪融化的水或由深海湧來的較冷的水流經過的海域里。

[編輯] 分類
企鵝目 Sphenisciformes
企鵝科 Spheniscidae
王企鵝屬 Aptenodytes
皇帝企鵝, Aptenodytes forsteri
國王企鵝, Aptenodytes patagonicus
阿德利企鵝屬 Pygoscelis
巴布亞企鵝(紳士企鵝), Pygoscelis papua
阿德利企鵝, Pygoscelis adeliae
南極企鵝(頰帶企鵝、鬍鬚企鵝), Pygoscelis antarctica
冠企鵝屬 Eudyptes
跳岩企鵝(冠企鵝), Eudyptes chrysocome en:Rockhopper Penguin
峽灣企鵝(鳳冠企鵝、福德蘭企鵝), Eudyptes pachyrhynchus en:Fiordland Penguin
史納爾島企鵝, Eudyptes robustus en:Snares Penguin
皇家企鵝, Eudyptes schlegeli en:Royal Penguin
冠毛企鵝(豎毛企鵝), Eudyptes sclateri en:Erect-crested Penguin
馬可羅尼企鵝(長冠企鵝),Eudyptes chrysolophus

長頸鹿

頸鹿是一種生長在非洲的反芻偶蹄動物,是世界上最高的陸生動物。雄性個體高達4.8到5.5米高,重達900公斤。雌性個體一般要小一些。長頸鹿是非洲特有的動物,與鹿和牛有親緣關係,但屬於不同的科,即長頸鹿科。長頸鹿科包括長頸鹿和霍加狓兩種動物。長頸鹿的學名為camelopardalis,源於早期羅馬帝國時期人們給它起的名字,意思是駱駝和豹的雜交體,因為它的外形類似這兩種動物的揉合體。中國明朝時鄭和的船隊航行到東非,曾帶兩隻長頸鹿回到北京,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麒麟。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來表明自己施政的偉大。時至今日,日語及韓語仍將長頸鹿稱作麒麟。中國典籍關於長頸鹿的記載,最早出自晉代李石所著《續博物志》,記錄非洲索馬利亞沿岸撥拔力古國出產的異獸,身高一丈余頸長九尺。宋代趙汝適著《諸番志》中稱非洲長頸鹿為徂蠟:「狀如駝馳,而大如牛,色黃,前腳高五尺,後低三尺,頭高向上」。長頸鹿根據顏色、花紋變化和分佈範圍等的差別分為九個亞種。網紋長頸鹿,或者稱為索馬利亞長頸鹿,(G.c. reticulata);大而呈多邊形的褐色斑點,襯有明亮的白色網紋。斑點有時呈深紅色,並能擴散到腳部。 分佈:肯亞東北,衣索比亞,索馬利亞。 安哥拉長頸鹿,或者叫煙長頸鹿 (G.c. angolensis);斑點大,邊緣有缺口,延伸至整個下肢。分佈:安哥拉,尚比亞。 Kordofan長頸鹿(G.c. antiquorum);斑點較小,較不規則,覆蓋腿內側。分佈:蘇丹西部、西南部。 馬賽長頸鹿,或稱乞利馬扎羅長頸鹿(G.c. tippelskirchi),斑點似葡萄葉,邊緣呈鋸齒狀。底色為深巧克力色。分佈:肯亞中部和南部,坦尚尼亞。 努比亞長頸鹿(G.c. camelopardalis);斑點呈四方形,栗色;底色為白色。腿內側及上肢以下無斑點。分佈:蘇丹東部,剛果東北部。 羅氏長頸鹿,或烏干達長頸鹿(G.c. rothschildi);斑點深褐色呈長方形,網紋模糊。下肢有時帶斑點。 分佈:烏干達,肯亞北部、中部。 南非長頸鹿(G.c. giraffa),斑點較圓,有時呈星狀。底色呈淺褐色,延伸至蹄處。分佈:南非,奈米比亞,博茲瓦納,尚比亞,莫三比克。 Thornicroft 長頸鹿(G.c. thornicrofti) ; 星狀斑點,延伸至下肢。分佈: 尚比亞。 西非長頸鹿,或奈及利亞長頸鹿(G.c. peralta); 淺黃色斑點。 分佈: 查德。有些資料上把Kordofan長頸鹿、西非長頸鹿、努比亞長頸鹿和羅氏長頸鹿和安哥拉長頸鹿、南非長頸鹿和併為一個亞種。 另有四種長頸鹿亞種存在爭議。即開普長頸鹿,拉多長頸鹿,剛果長頸鹿和Transvaal長頸鹿。更有科學家認為除了馬賽長頸鹿以外,其他亞種可以併為一個亞種。長頸鹿體長12-15英尺,高15-17英尺。雄性重1700-4200磅。雌性比雄性矮1-2英尺,輕幾百磅。雌雄長角。雌角略小。網紋長頸鹿比其他亞種稍小。 體色隨亞種和年齡有深淺變化。特點長頸鹿最令人熟悉的特點就是長脖子。長脖子可以使它們吃到樹上的葉子。它們的四肢也相當長。長頸鹿脖子的骨骼結構基本上與其他偶蹄動物差不多。長頸鹿有七個變長的頸部脊椎(數目與馬和人相同)。角為骨質,為皮膚所覆蓋。長頸鹿的循環系統也與眾不同。10公斤重的心臟可以產生兩倍於其他動物的血壓來保證頭部供血。頸部上方的一個複雜的組織結構可以避免長頸鹿低頭喝水時腦部血壓過高造成腦溢血。下肢的血管承受的巨大血壓換了其他動物可能會造成毛細血管爆裂,而長頸鹿的下肢被厚實的皮膚包裹避免了這種事情的發生。長頸鹿長有長睫毛,眼睛呈深褐色,是所有陸生動物中最大的。視力敏銳,再加上身高的優勢,使得長頸鹿的視野特別寬闊,能夠看到一公里開外的東西。長頸鹿沒有淚腺,它通過舌頭來清潔眼球表面。德國法郎克福動物園的研究人員發現長頸鹿有有限的色覺,能夠辨別一些色彩。長頸鹿長有32顆牙齒,齒式為I 0/3, C 0/1, P 3/3, M 3/3; 跟牛一樣,也沒有上門齒。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5%B7%E9%A0%B8%E9%B9%BF&variant=zh-tw 繁殖雄性長頸鹿會通過品嘗母鹿的尿液來判斷母鹿的發情狀態。這種行為是一個稱為Flehman反應的過程的一步。長頸鹿的孕期為14到15個月,產一胎。母鹿站立生產;羊膜破裂,幼鹿落地而生。幼鹿約1.8米高。出生後數小時幼鹿即可奔跑,並與其他已經出生數周的小鹿毫無區別。然而出生的前兩周幼鹿多數時候伏在地上靜臥,受母鹿的庇護。雖然成年長頸鹿由於個頭碩大不懼敵害的侵襲,幼鹿卻能遭獅子、豹和鬣狗的攻擊。長頸鹿的花紋被認為有偽裝功能。只有大約25-50%的幼鹿能存活至成年。在野外長頸鹿的壽命為20-25年,動物園裡的能活28年習性在野外,長頸鹿以樹葉為食,尤喜含羞草屬的樹葉;但其實它也完全能以食用其他種類的樹葉為生。一頭長頸鹿每天能攝入63公斤的樹葉和嫩枝。行走時一側的前後肢向前挪動而另一側的前後肢著地。這是大型四足動物常用的運動方式,比如大象亦採用此方式挪步行走。但是長頸鹿遇到敵害攻擊的時候則能以60公里的時速進行短距離奔跑,奔跑姿勢很笨拙,前後肢交替著地。長頸鹿的心臟過小,使得它不能做長距離奔跑。
2007-07-02 22:32:22 補充
當受到威脅時,長頸鹿的防禦方法是用蹄子猛踢敵害,踢一下足以使獅子的頭骨踢碎或者肋骨粉碎。長頸鹿每天的睡眠時間是所有哺乳動物中最短的。一般認為只有20分鐘到兩小時之間。它能夠睜著眼睛睡覺。長頸鹿用長達40厘米的舌頭來清理面部的小蟲子。長頸鹿的舌頭不怕荊棘,能自如地進食多刺的葉子。在南非的長頸鹿偏好金合歡屬(Acacia)的植物,尤其是Acacia erioloba這種植物,其舌頭甚至能抵禦這種植物的毒刺。一般認為長頸鹿是啞巴。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長頸鹿之間通過人耳聽不到的次聲波來進行非常複雜的交流。
2007-07-02 22:33:05 補充
起源根據化石記錄,長頸鹿最早由中新世初期的鹿科動物分化而來。最早的長頸鹿科化石是Climacoceras和Canthumeryx。後來演化出古麟(Paleotragus),一種中新世早期長有短角、短脖子的長頸鹿祖先。到中新世晚期古麟進化為薩摩獸(Samotherium)。在上新世,薩摩獸分化為兩支,一支是霍加狓,另一支是最早的現代長頸鹿。霍加狓是長頸鹿科僅存的兩種動物之一,其相貌基本上反映了中新世長頸鹿類動物的樣子。

2008年11月28日 星期五

台灣獼猴

台灣獼猴又稱黑肢猴,學名Macaca cyclopis(cyclopis是指圓的,學名意指「圓頭的獼猴」),英文名為Formosan macaque或Formosan rock-monkey,台灣特有種,是珍貴稀有的野生動物,屬於舊世界猴。是除了人類之外,唯一原住於台灣靈長類。[編輯] 特徵
臺灣獼猴的前肢比後肢短,各肢具有五趾。頭圓,臉扁,額裸出,顏面呈淡紫色,或深或淡,隨個體的不同而有差異,所以台灣原住民將其分為白臉與紅臉,臉頰上並長有粗雜的長鬚,尾粗狀多毛,全身被厚而軟的毛,冬季呈棕灰色,夏季呈棕綠色,四肢較黑故有黑肢猿之稱。股間有顯著的紅棕色的大斑。一般而言,雌猴體型較雄猴小,顏色也較淡。

熊貓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通常稱熊貓,又名貓熊,是屬於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熊貓生長於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是中國特有種,亦為國寶。全世界現存大約3100隻左右,由於生育率低,加上對生活環境的要求相當高,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中評為瀕危動物。
大熊貓古今有許多別名:食鐵獸、大貓熊、竹熊、白熊、花熊、貘、華熊、花頭熊、銀狗、大浣熊、峨曲、杜洞尕、執夷、貊、猛豹、猛氏獸、貔貅等。
然而真正出現在《爾雅·釋獸》中明文記載是食鐵獸,「似熊、小頭、痹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骨。」其餘多是臆測或一地一時之稱呼,尤其貔貅更屬上古時的神獸,並無任何證據說是大貓熊。

2008年11月26日 星期三

黑面琵鷺

黑臉琵鷺,台灣稱黑面琵鷺,又稱飯匙鳥、琵琶嘴鷺。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老母」、「黑面天使」;屬鸛形目朱鷺科琵鷺亞科,琵鷺亞科族群全世界共六種,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故當黑面琵鷺在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渡冬時,東南亞觀鳥者會到處觀測關主其過冬狀況並統計數目。特有的琵琶形的大嘴是琵鷺類鳥類共有的特徵,長的很像可能混群的白琵鷺,與白琵鷺比較,黑面琵鷺顯得體型稍小一點,面部的大片黑色裸露皮膚和短而蓬鬆的冠羽是黑面琵鷺主要的辨識特徵。繁殖期的黑面琵鷺冠羽和胸前的羽毛有明顯的黃色。

鴕鳥

鴕鳥(Ostrich,學名Struthio camelus)是一種不能飛的,也是現存最大的鳥。雄鳥可以高達2.5米,最大體重可達155千克,雌鳥較小,兩翼退化,龍骨突不發達,不會飛,但善跑(時速可達65千米/時),足有二趾。雄鳥黑色,尾羽白色,是非常有價值的裝飾羽毛。一般由雄鳥帶領幾隻雌鳥群居,生活在非洲沙漠地帶和荒漠草原
他們的小的退化了的翅膀被雄性鴕鳥在交配時展示。也可以用來給小鳥遮陰。翅膀上的羽毛和別的飛行鳥類的硬翅膀有著顯著的不同,他們是絕熱的。在上面還有爪子。強壯的腿上是沒有羽毛的,用2趾站立,大的那個就象是蹄。這是鴕鳥的獨特的適應性,為了應付突來危險而快速奔跑。鴕鳥的巨大眼球,帶著濃黑的眼睫毛,是在陸地上生物中最大的眼球,只有鯨才比他更大
鴕鳥過著遊牧般的群居生活,一般5-50隻左右,在他們旁邊常常伴有迷人的動物,比如斑馬,羚羊。他們主要吃植物,有時候也吃點動物比如蝗蟲,螞蚱。由於他們沒有牙齒,他們會吞食一些小石子幫助磨碎胃里的食物。鴕鳥可以很長時間不喝水,可以借助攝取植物中的水分來生活。然而,他們是非常喜歡水的,常常洗澡。 他們有著良好的視力,可以很遠就發現掠食動物,比如獅子。鴕鳥在2到4嵗達到性成熟;雌鴕鳥要比雄鴕鳥早六個月。交配季節為每年三四月份到九月。交配過程很特別,由一群雌鴕鳥進行打鬥,根據勝利的順序排定與雄鴕鳥的交配順序。鴕鳥蛋重量可達1.3公斤,是已知世界上最大的鳥蛋,但其實鴕鳥蛋相對鴕鳥的身體而言比例是所有鳥中最小的。雌鳥下蛋的鳥巢中可以容納15到60個這樣大小的蛋。顔色為光亮的白色,鳥蛋白天由雌鳥孵化,晚上則由雄鳥孵化。孕期一般為35-45天。
鴕鳥的壽命為30-70年,平均為50年左右。

小豬^^

全世界範圍有超過400個豬種。
中國擁有地方豬品種64個,為世界之首。包括東北民豬西北八眉豬黃淮海黑豬漢江黑豬沂蒙黑豬兩廣小花豬粵東黑豬海南豬滇南小耳豬藍塘豬香豬隆林豬槐豬五指山豬寧鄉豬華中兩頭烏豬湘西黑豬大圍子豬大花白豬金華豬龍游烏豬閩北花豬嵊縣花豬樂平豬杭豬贛中南花豬玉江豬武夷黑豬清平豬南陽黑豬皖浙花豬莆田豬福州黑豬太湖豬姜曲海豬東串豬虹橋豬圩豬陽新豬台灣豬內江豬榮昌豬成華豬雅南豬湖川山地豬烏金豬關嶺豬藏豬等。培育品種有20多個,包括哈爾濱白豬東北花豬新淮豬北京黑豬上海白豬伊犁白豬贛州白豬漢中白豬三江白豬新金豬北京花豬泛農花豬山西黑豬等。引進品種有巴克夏豬、中約克夏豬、大約克夏豬、蘇白豬、克米洛夫豬、長白豬等。
目前在美國只有9個品種登記在冊:巴克夏豬切斯特白豬杜洛克豬漢普夏豬海福特豬長白豬波中豬花斑豬約克夏豬[1]
台灣的豬隻大體分為三大品系:
大規模飼養的肉豬白豬,包括約克夏豬藍瑞斯豬杜洛克豬等。現在所飼養的白肉豬多是以上三品種雜交產生,稱為L(藍瑞斯豬)Y(約克夏豬)D(杜洛克豬)豬。
在桃竹苖一帶客家農家兼養的黑豬,現在被列為國家保種動物之一。
台灣原生種或在來種的蘭嶼小耳豬,據說荷蘭領台時,台灣的豬隻都屬此一品系,但目前十分珍稀。
豬隻的馴養,一般認為是全球各地分別將當地野豬馴化,經過長達數千年歷史的雜交,豬隻品系繁多,光中國就有數十種。十八世紀歐洲人引進中國豬品繫到歐陸,與當地野豬馴化後裔交配,培養出高換肉率的現代肉豬,成為世界主流肉豬品種,佔台灣豬隻95%以上的白豬,就屬此一系列

螃蟹喔!!!

蟹,學術上稱短尾下目(學名Brachyura),是十足目中的一個類,由於節肢動物門中的分類還有爭議,因此有時它也被看做一個亞目。短尾類的動物在漢語中一般通俗地被稱為蟹或螃蟹。這個類中的大多數動物生活在海中,但也有不少生活在淡水中或陸地上。短尾類的下腹實際上是很短的尾甲變形而成的,在長尾類動物(如)中這個尾甲直接連在它們的尾部背部,在短尾類中則在腹部胸甲的下面。這是這個類的名稱的來源。它們的第一對足變成了一對往往很大的鉗(有的種類的鉗不對稱),它們的眼睛位於一對桿上。它們可以很快地向側面運動。
有些短尾類的動物是非常美味的食品。中國有中秋前後食用河蟹的傳統,由於傳統上中醫認為蟹性寒,故常用薑茸紫蘇等配置食蟹使用的的調料。
螃蟹是雜食性動物,主要靠吃海藻為生,但有時也會吃微生物、蟲類等等,視乎種類而定。

2008年11月22日 星期六

馬(學名Equus caballus) 是一種草食性家畜,頸上有長,尾有長,馬腳長有馬蹄。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原產于中亞草原,4000多年前就被人類馴化15世紀後,才被殖民者帶到美洲澳洲
馬主要作為役使家畜,用於騎乘、挽車和載重,在戰爭和勞作中運用。在歷史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工業革命蒸汽機出現以前,一直是主要的拉車動力,以至後來「馬力」成了衡量機器功率的單位。在山區無法行車的路上,馬至今仍是主要的運載工具。
戰爭中最早也是拉戰車,由遊牧民族首先發明騎乘,中原民族直到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才開始出現騎兵,古希臘,古羅馬都有騎兵。馬鞍也是遊牧民族發明的,後來經過不斷的改進;馬鐙是中國人在漢朝發明的,一開始只是一個,為便於上馬,後來發展為一邊一個,波斯人稱為「中國鞋」,後來才傳到歐洲。直到進入20世紀之後,由於各種戰車、直升機的出現和普及,騎兵才開始退出戰爭。目前騎乘多用於體育競賽,有的大城市巡警也還用馬。


馬也可以作為用和肉用,伊斯蘭教律法禁止食用馬肉,公元732年教宗格列高利三世下令禁止基督教徒食用馬肉,但後來作用不大,現在法國人、義大利人都食用馬肉,日本人認為馬肉是營養豐富的肉食。在二戰期間,美國允許肉店供應馬肉以彌補牛肉供應不足,但二戰結束後,在西部牧場主的壓力下,又禁止供應馬肉。馬乳一直是遊牧民族的食品,尤其適合釀造「馬奶子」。
隨著馬的使用功能淡化,20世紀後半期,許多國家培育出各種小馬,作為寵物。,現在經過幾千年人的培育,馬的種類繁多,從高達2米到只有0.56米,體形各異。

櫻花鉤吻鮭

櫻花鉤吻鮭,櫻鮭亞種,其他俗名尚有台灣鮭魚、台灣鱒梨山鱒、次高山鱒台灣陸封型櫻鮭、本邦(泰雅族語:bunban),是位於亞熱帶台灣唯一的一種溫帶類,也是只產在台灣的特有亞種魚類。由於櫻花鉤吻鮭的稀有與瀕臨絕種,加上其生活習性十分特別,與其他魚類完全不同,因此有人譽以台灣「國寶魚」的美名

兔子的圖片解說

兔,俗稱兔子,是哺乳類兔形目、草食性脊椎動物
兔科(學名 Leporidae) 包括大約50種兔和野兔。兔科與鼠兔科合起來組成兔形目,是哺乳動物中的一個。兔與鼠兔的不同之處是牠們有個短而多毛的尾巴、較長的耳朵和後腿。
所有的屬,除了兔屬(Lepus)以外,通常被歸類於兔;而兔屬(Lepus)大約占近一半的種類則常被稱為野兔。然而,在這兩種俗名的區別並不應用於現在的科學分類,例如長耳大野兔是兔屬(Lepus)的成員,而岩兔屬(Pronolagus)和粗毛兔屬(Caprolagus)有時被稱為野兔。
兔子沒有汗腺所以不會流汗,耳朵可以散熱,兔子的排尿機制屬濃縮性,對水分的需求比其他動物來的少,有些野兔只要靠青草上的露水即可,或是從蔬菜攝取足夠的水分,故很少看到兔子到河邊喝水。免子喝過量的水份會造成肚子不適。但兔子不喝水是迷思,若是豢養的寵物兔就一定需要喝水,不然會跟一般動物一樣缺水而死。
兔在全世界除了大洋洲以外都是原生的動物。在澳洲,兔的引進對當地的哺乳動物造成嚴重威脅。

2008年11月21日 星期五

水牛的影片

亞洲水牛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在八千至一萬年前大陸己開始水牛的馴養,台灣水牛屬沼澤型水牛(Swamp Buffalo);在過去三百餘年來,農家皆以水牛做役用、駕車、耕田、拉曳,為農家主要勞動力的來源,本省水牛早已自大陸隨先民引渡來台;歷年台灣水牛飼養頭數在1909年飼養30.4萬頭,1956年達32.98萬頭,但自1960年後因台灣的產業結構改變,水牛的役用功能被農機取代,農村生產人口外移,國民生活型態改變,環保意識抬頭,農民因豢養牛隻的成長時間長,又幾無利潤而棄養,致使牛隻受到時代無情的淘汰,每年以2-3萬頭的頭數快速減少,至1998年底全省僅存八仟餘頭,導致台灣水牛瀕臨絕種之虞。

  有鑑於水牛頭數之遽減,及為了保存本土家畜的特殊遺傳基因、生物標記、特徵與種畜的繁衍,自民國75年(1986)起,在農委會、農林廳的協助下,配合中央種原庫的建立,成立’’台灣水牛養育中心’’辦理水牛保種與推廣工作,迄今已初步建立台灣水牛的保種族群(85頭),暨調查蒐集水牛的個體外表型標記、一般基本生理性狀和相關的經濟性狀等資料,諸如:1.台灣水牛屬沼澤型水牛,為偶蹄動物,頸胸部有兩個白色山型標記,一個在顎下,另一個在頸下胸部。2.角向側面及水平方向生長,成年後彎曲成半圓形,與額部保持水平。3.體型矮胖而沈重,體短而腹大;灰黑色皮膚只有稀疏毛髮被覆,頸部毛較多,汗腺數目只有一般牛的1/6,熱季時喜歡在深及頭部的水塘、泥濘中水浴。4.水牛間彼此呼叫用尖銳的短嗚聲(屋外短音)。5.永久齒發生時間:2齒—32-44月齡、4齒—40-54月齡。6.水牛染色體數目為48XY及48XX,G帶為遺傳變異之重要特性。7.肉用水公牛(二歲齡,450公斤),平圴日增重0.8公斤,屠宰率54.5%,瘦肉率36.5%。8.應用GPI和PGD遺傳標記鑑別,台灣水牛為純合子個體(GPI—BB型、PGD—AA型)。9.水牛血液(血清)生化值:總蛋白質6.7-8.2 g/dl,  白蛋白3.1-4.1 g/dl,三酸甘油脂22.5-27.7 mg/dl, 膽固醇37.4-69.7mg/dl。

  經長期觀察、調查、試驗研究,顯示水牛較其他牛種較為晚熟,牠對季節、氣候環境的適應性較強,具耐粗飼與抗病力強的性能,其排出的糞便含有機質肥,回歸牧草地可改良土壤理化性,牠仍不失為本省具經濟性、低污染的優良家畜,具有開發與調合農業大環境永續發展,可提供學術研究、教學與立體動態觀光休間活動和農業相結合,朝資訊、科技、生態與經濟多方面平行發展,以因應日後WTO的衝擊。

http://www.angrin.tlri.gov.tw/lanyu/regis6.htm

http://www.1988newidea.com.tw/187/s1.html

台灣水牛

台灣水牛 台灣水牛品種特徵,包括適應強,可適應台灣地區高溫多溼的環境,喜在泥濘水塘中沐浴、軀體粗壯結實、身短而腹大、皮厚、皮膚灰黑色、毛色為黑色或瓦灰色、體軀上一般有旋毛四處,四肢前膝及飛節以下多為白色、咽喉及頸下端各有一條白線、角黑色向外後方開張呈半圓形、尾短不飛節。

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燕子圖片和文章


燕科全世界有20屬,75~80種。紐西蘭和南、北極地方以外,其餘均有分布。分布於北方燕子,幾乎為候鳥。南方者大都為留鳥。頸短,呈流線形;雙翼狹長扁平呈三角形,口腔大;腳短而弱等特徵則和胡燕相似,惟兩者均只在空中飛翔中覓食昆蟲生活相同。羽色為黑、綠、青、褐色等;多數帶金屬光澤。大部份種類胸、腹部和腰部為白色,或淡色。雌雄同色,或大抵同色。飛行快速巧妙且姿態優美。經常成群盤旋於空中,開大口捕食空中昆蟲。除了築巢時在地上銜取泥土以外幾乎不下地上。步行遲鈍,水浴亦飛翔時和水面接觸的程度。通常棲止於小樹枝、電線,或蘆葦等,群棲群飛,尤其秋季則成大群來臨。燕子的種類非常多,傳統裡,我們在古書書中所認識的燕子,牠有一個「家燕」的專有名詞,牠以雪白的肚子與大剪刀似的尾巴與其他的燕子區分。家燕的稱呼其來有自,在諸多燕子裡面,牠的棲息環境與人的生活最為息息相關,牠們經常把巢築在住家的騎樓屋角;在現代社會,少有鳥類會如此不畏懼人,而刻意去接近人類的。在鄉下地方,除了騎樓屋角之外,廳堂的日光燈上也是牠們樂意築巢的地方,家燕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的吉祥物之一。燕子的體態輕盈細小,郤擁有一雙修長的翅膀,部分燕子例如雨燕的翅膀長度更超過尾巴的羽毛,故展翅時呈彎月形,這種獨特的形態是非常智慧的設計,有助牠們在空中滑翔。燕子在飛行時,一般都會拍翼和滑翔交替進行,以減少能量的消耗,以便牠們作長途飛行。各種燕子當中雨燕的速度和耐力最驚人,可以整天來回不休的飛行,最快速度每小時可達240公里 。亞洲地區的燕子大多在五至八月間繁殖,牠們年產兩窩,每窩產蛋四至五枚。一般由雌鳥孵育,亦有部分燕子雌雄輪替保護燕蛋,經過十四天左右,雛鳥便會破殼而出。在僅可容納幾隻小雛鳥的窩居之中,父母總站在巢邊守候,即使要外出覓食,雌雄燕子都會互相輪替,不會獨留子女在家。在父母的悉心照顧之下,小燕子經過三星期的飛行訓練,便可離巢高飛,開展自己的獨立生活。在這個生命循環之中,充分體現父母對子女的無條件愛護,就是如此原始和純真

獅子的影片

獅子影片很不錯喔

老虎的圖片和撲寫


虎,俗稱老虎,是哺乳綱中豹屬的四種大型貓科動物中體形最大的一種,是亞洲的特有種類,原產地主要是東北亞和東南亞。虎是種高度進化的獵食動物,也是自然界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成年虎的身長可達四公尺,重達300公斤。在它龐大的體型與有力肌肉之外,它們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在白色到橘紅色的毛皮上有黑色垂直的條紋,它們下半部的顏色較淡。

虎對於環境具有高度的適應能力,它們分佈的範圍極廣,從西伯利亞針葉林到開闊的草地到熱帶沼澤都有。它們具有地域性會劃分屬於自己的地域範圍,而且是獨居的。通常需要大面積的棲息地,以滿足相當的獵物數量。伴隨此一事實而來的是,它們對棲息地的偏好與地球上部份人口比較稠密的地區相重疊,而導致它們與人類利益嚴重的衝突。現代虎的九個亞種中,三個已經絕種,其餘的六種都被列為瀕危和部份處於極危。最主要的直接原因來自棲息地的喪失、被區隔和來自人類的狩獵。它們的分佈曾經廣達現今伊拉克和伊朗西部的美索不達米亞和高加索地區到大部份的南亞和東亞地區,如今已經大量銳減。殘存的虎或受到正式的官方保護、或遭到狩獵、棲息地喪失、和導致的近親繁殖都是持續存在的威脅

不論如何,虎是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動物之一,它們出現在許多古代的神話和民俗傳說,現代的電影和各類媒體中。在許多的旗幟、戰袍、甚至運動會的吉祥物中都可以見到它們的圖案。部分亞洲國家也以虎作為代表國家的動物。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保育類 特有種
成體特徵:
體型:中型纖細,♂3.5-4.5cm,♀4.5-5.5cm
頭部:頭長約等於頭寬,吻端尖圓。瞳孔水平狀,虹彩黃色。鼓膜不明顯,顳褶明顯。
背部:綠色,但隨環境變成深褐色或淺綠色。有些個體有白色、黃色或藍色小斑點。
體側:腹側黃色,有些細小的褐色斑點。
皮膚:光滑沒有顆粒。
腹部:白色帶黃色。
前肢:背面綠色,外側白色皮瓣明顯。指間有微蹼,指端吸盤黃色。
後肢:背面綠色,外色白色皮瓣明顯,股部內側黃色有許多褐色小斑點。趾間蹼及趾端吸盤發達。
第二性徵:雄蛙比雌蛙小,有單一咽下外鳴囊。
相近種類比較:莫氏樹蛙眼睛虹彩橘紅色,體側有許多黑斑,股部內側橘紅色。
分布:特有種,主要分布於南投縣以北1500m以下山區附近的果園、樹林或農耕地等靜水域,以台北盆地周圍分布最多。
繁殖期:在秋末及冬天繁殖。山區的繁殖期比較長,從10月到次年3月,平地一般從12月到2月。
行為:平常居住在樹上或樹林底層,繁殖期時雄蛙才會遷移到樹林附近的靜水域,並在靠近水邊的草根、石縫或落葉底下挖洞鳴叫。單獨一隻鳴叫時,叫聲是一到兩個音節、低而單調的「葛-」;形成合唱時,叫聲則變成三到四個音節的「葛-葛-葛-」,有時尾音還會加上「咯、咯、咯」,以增加變化及吸引力。在雌蛙接近的時候,雄蛙會連續發出多達十個音節以上的求偶叫聲;但當兩隻雄蛙遭遇時,則改發出「嘎」沙啞的接觸叫聲,並互相用前肢交纏打架。由於雌蛙偏愛叫聲低沉體型大的雄蛙,體型小不受雌蛙青睞的雄蛙有時會捨棄挖洞鳴叫的求偶方式,偷偷的爬進已獲得配對的雄蛙洞中,形成一隻雌蛙和多隻雄蛙共同交配產卵的現象。
卵:產白色泡沫型卵塊,一次產卵約三至四百顆。
蝌蚪:蝌蚪灰褐色,身體橢圓形,尾細長,散佈許多淺色細斑點。
‧快速鑑定清單
1.中型、背部綠色
2.指(趾)端有吸盤
3.眼睛虹膜及腹部黃色
4.大腿內側有些細小的深褐色斑點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老虎ㄉ解說

老虎是貓科動物中體形最大的哺乳動物,老虎的皮呈褐紅色,腹部呈白色,尾巴黑白相間。不同亞種的老虎膚色可能有差別。頭、身體、尾巴和腿上都有狹窄的黑色,褐色或者灰色的條紋。後腿比前腿長,這樣有利於跳躍。老虎的腿肌肉發達,爪長而有力,有很強的握力

這是老虎的解說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樹蛙的解說

特徵:本種為台灣特有種,體脊翠綠,但會隨環境而改變深淺,腹面淡黃色。眼後有一細皮褶延伸至腋部,瞳孔在休息時瞇成一線呈水平狀。體長在 3 ~ 5 公分之間

樹蛙的影片很有趣喔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動物寫真

台灣黑熊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