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水牛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在八千至一萬年前大陸己開始水牛的馴養,台灣水牛屬沼澤型水牛(Swamp Buffalo);在過去三百餘年來,農家皆以水牛做役用、駕車、耕田、拉曳,為農家主要勞動力的來源,本省水牛早已自大陸隨先民引渡來台;歷年台灣水牛飼養頭數在1909年飼養30.4萬頭,1956年達32.98萬頭,但自1960年後因台灣的產業結構改變,水牛的役用功能被農機取代,農村生產人口外移,國民生活型態改變,環保意識抬頭,農民因豢養牛隻的成長時間長,又幾無利潤而棄養,致使牛隻受到時代無情的淘汰,每年以2-3萬頭的頭數快速減少,至1998年底全省僅存八仟餘頭,導致台灣水牛瀕臨絕種之虞。
有鑑於水牛頭數之遽減,及為了保存本土家畜的特殊遺傳基因、生物標記、特徵與種畜的繁衍,自民國75年(1986)起,在農委會、農林廳的協助下,配合中央種原庫的建立,成立’’台灣水牛養育中心’’辦理水牛保種與推廣工作,迄今已初步建立台灣水牛的保種族群(85頭),暨調查蒐集水牛的個體外表型標記、一般基本生理性狀和相關的經濟性狀等資料,諸如:1.台灣水牛屬沼澤型水牛,為偶蹄動物,頸胸部有兩個白色山型標記,一個在顎下,另一個在頸下胸部。2.角向側面及水平方向生長,成年後彎曲成半圓形,與額部保持水平。3.體型矮胖而沈重,體短而腹大;灰黑色皮膚只有稀疏毛髮被覆,頸部毛較多,汗腺數目只有一般牛的1/6,熱季時喜歡在深及頭部的水塘、泥濘中水浴。4.水牛間彼此呼叫用尖銳的短嗚聲(屋外短音)。5.永久齒發生時間:2齒—32-44月齡、4齒—40-54月齡。6.水牛染色體數目為48XY及48XX,G帶為遺傳變異之重要特性。7.肉用水公牛(二歲齡,450公斤),平圴日增重0.8公斤,屠宰率54.5%,瘦肉率36.5%。8.應用GPI和PGD遺傳標記鑑別,台灣水牛為純合子個體(GPI—BB型、PGD—AA型)。9.水牛血液(血清)生化值:總蛋白質6.7-8.2 g/dl, 白蛋白3.1-4.1 g/dl,三酸甘油脂22.5-27.7 mg/dl, 膽固醇37.4-69.7mg/dl。
經長期觀察、調查、試驗研究,顯示水牛較其他牛種較為晚熟,牠對季節、氣候環境的適應性較強,具耐粗飼與抗病力強的性能,其排出的糞便含有機質肥,回歸牧草地可改良土壤理化性,牠仍不失為本省具經濟性、低污染的優良家畜,具有開發與調合農業大環境永續發展,可提供學術研究、教學與立體動態觀光休間活動和農業相結合,朝資訊、科技、生態與經濟多方面平行發展,以因應日後WTO的衝擊。
http://www.angrin.tlri.gov.tw/lanyu/regis6.htm
http://www.1988newidea.com.tw/187/s1.html
台灣水牛
台灣水牛 台灣水牛品種特徵,包括適應強,可適應台灣地區高溫多溼的環境,喜在泥濘水塘中沐浴、軀體粗壯結實、身短而腹大、皮厚、皮膚灰黑色、毛色為黑色或瓦灰色、體軀上一般有旋毛四處,四肢前膝及飛節以下多為白色、咽喉及頸下端各有一條白線、角黑色向外後方開張呈半圓形、尾短不飛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